新亞書院明天上午十時在中大康本國際學術園舉行65週年校慶講座,請來第一屆(1952)畢業生余英時(文史系)校友演講,講題為「新亞書院與中國人文研究」。屆時,余先生安坐美國新澤西普林斯頓家中,通過視像即時傳播,向坐在中大演講廳的聽眾講述中國人文研究。
余先生事前已有演講綱要交與新亞,內容如下:
「一九四九年新亞書院的創建是中國人文研究在香港的開始。新亞創校元老之中有兩位成就卓絕的人文研究大家──錢穆先生和唐君毅先生,他們流寓香港,『手空空,無一物』,但為了給中國文化覓一托命之所,於是共同參與了新亞書院的創建。當時錢先生領導着文史學系,唐先生則主持着哲教學系:文、史、哲正中國人文領域的核心所在。
通過教學、研究、著述、演講、學術會議等活動,錢、唐兩先生的偉大努力從校內傳到社會,從香港傳到東亞各地,從亞洲傳到西方,在人文研究的世界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另一方面,我相信:新亞書院人文主義教育的傳統長期以來也直接、間接幫助了現代人文意識在香港的成長。因此我的講詞將涉及兩個相關而不相同的部分:
『一,新亞書院的人文取向及其成就
甲.錢、唐兩先生的人文精神
乙.對『五四』以來人文研究的突破和擴展
丙.中國人文研究的心態與生態
二,人文研究與現代社會
甲.人文精神與社會批判
乙.人文修養與社會品質
丙.多元文化與開放社會』」
余先生雖然聲譽卓著,學術界無人不識,為隆重其事,新亞還請了人在美國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榮休教授、中大榮休教授張洪年校友(中文1967)在余先生家中致歡迎詞,介紹余先生。張校友歡迎詞如此開始:「今天的新亞山巔有合一亭,是我們新亞第一景。一汪池水,映照天光,佇立其間,上天下水,天人合一,亭子旁有錢穆先生撰寫的天人合一論題碑。1989年錢穆先生以九五高齡前來參加新亞四十周年校慶,期間對中國文化又有新體會,書寫成文,以為天人合一是整個中國文化思想的歸宿。二十五年以後,2014年,新亞慶祝六十五年,余先生也剛好出版新著《論天人之際》,洋洋十萬字,將天人的觀念放在比較文化的視野中,重新檢討,提出所謂文化思想上的軸心突破。新亞學術精神,以天人為念,兩代傳承,前後相輝映。」
此講座向公眾開放,歡迎各界人士聽講,新亞及中大校友,尤其不可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