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獎金抑或要獎品?」這是六、七十年代電視遊戲節目「花王俱樂部」的經典對白。上星期公司腦震盪,同事獻計說:「要網站流量暴升,不如搞個比賽,文章最多人點擊的那篇,作者可以得到iPhone 6一部。」當時,我腦海想到的問題是:「為甚麼不直接送錢?省時又環保。」
接下來,我又想到:「同一篇文章,在不同平台上,文章有不一樣的反應。換言之,平台擁有者和創作文章的人,同時都賦予了文章價值。平台和作者,各自有議價能力吧。」越是有流量有點擊的平台,就越不用花費成本去吸引人氣作者,偏偏就是這些平台,最有財力去招攬作者培植新人。這個情況,令我想到了無綫和那些月入一萬不到的藝人;媒體,尤其是廣播媒體,傾向出現局部的自然壟斷,這是媒體經濟學的最基本一課。
當年亞視曾經出銀彈政策去拉無綫藝員過檔,但拉鋸了幾年;後來,無綫換了一批司儀主持和藝員,亞視又回到之前那樣的捱打狀態。說到底,電視見到的只是表面的一層,機構的營運效益和捕捉市場脈搏的能力,可不是一般消費者從表面見得到。無綫的製作和營銷人員,確實水平比起對手更勝一籌。資本主義的富者越富,大前提是富者懂得運用手上的本錢,去提升自家企業的效益。
江湖傳聞,亞視又要易手,據說買家是在電影和流行音樂極具影響力的集團。事實上,幾十年前邱德根是從事電影起家,又曾經是無綫主要股東,但一個人的力量,始終不及一間營運上已經在軌道自動導航的巨無霸企業。
亞視易手與影音大亨,會否為這個台帶來一點生機呢?我想,亞視現在剩下的價值,除了那個執照,別無其他。香港人先入為主的概念太強,連無綫都被稱為CCTVB,亞視的定位就更加不用說。亞視要教人眼前一亮,不是沒有可能,問題是有沒有那份智慧去重新定位;畢竟,那張執照是誰在話事,大家心照。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