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21日,習近平在全國政協成立65周年會上大談民主。他指出:「衆人的事情由衆人商量,找到全社會意願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是人民民主的真諦」。所謂找到最大公約數,其實就是尋求共識的過程,問題是如何找,由誰來找,怎樣確認共識的存在。
習近平在講話中批評了那種「人民只有在(選舉)投票時被喚醒、投票後就進入休眠期」的形式主義民主,並大言不慚地說「民主不是裝飾品,不是用來做擺設的,而是要用來解決人民要解決的問題的」。很顯然,此處的「人民」並非主語,而只是賓語,民主是被中共「用來」解決問題的手段,如習總所說「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實行人民民主」。民主需要黨來領導,黨才是人民之主。
人大常委會此次確定的香港政改框架,使得雖然「愛國愛港」、但持不同政見的泛民人士無緣入閘參選特首,就是中央「為民作主」的又一劣迹。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李飛本月初來港宣講這個落閘框架時,聲稱中央曾在2004年和2007年兩度就香港政改問題做出決定,起到了息紛止爭、穩定局面的效果。此次政改決定,同樣是為了糾正港人偏離《基本法》的「錯誤認識」,否則無休止地爭執下去,永遠不可能達成共識。
中共究竟是香港的息紛止爭者,還是此地的麻煩製造者?香港科技大學的丁學良教授作為一個中間派人士,評價近年來越演越烈的中港矛盾時指出:「倫敦花了150年時間,把香港變成了人人皆知的非政治化城市。而北京只用了不到15年時間,就把香港變成了一個高度政治化的城市,每年都有多次大規模的遊行示威」。
丁學良認為,回歸後「一國兩制」的摸索,如今已到了一個糟糕的狀態,因為中國和香港互相「摸」,目標卻不是要過同一條河。中共希望的是從政治上整合香港,拿白皮書的語言來說,就是對香港實施全面管制權,勢必導致香港的政治生態越來越內地化。而港人雖然認同「中國大家庭」,但更希望香港保持繁榮、自由和法治,發展民主,分享着紐約、倫敦、東京等國際大都市的普世價值。
融入封閉的中國特色,還是爭取開放的普世文明,是尋求中港關係「最大公約數」的難題。港澳辦主任王光亞和李飛都曾經提出一個頗為新鮮的觀點:要求港人與中央要「求大同,存大異」。在多元世界中,各種觀點之間求同存異,是民主政治的應有之理,五彩世界裏的紅色並不可怕,獨尊一色才為恐怖。一黨專制下,用一元壓制多元,此種「大異」,實在無法與民主自由的「大同」共存。
本月中旬,內地81歲的老「右派」作家鐵流,因為在網上發表一篇抨擊中共高官,題為《破除枷鎖,壠蒙民衆》的文章,而被北京警方以「尋釁滋事」罪名刑事拘留。容不下反對中共的任何異議,連一個81歲的老者都不放過,如何教善良的港人與這樣的極權中央去「求大同、存大異」?
沒有異議,沒有反對派,就沒有民主。習近平說要找到全社會意願的「最大公約數」,可內地媒介平台上民衆意願的自由表達遭到封鎖,而在境外網上發聲又要面臨牢獄之災,可見所謂「最大公約數」只是中共黑箱內的把戲。李飛狐假虎威,告誡香港民主派人士不要與中央對抗,「把自己的一生貢獻給馬路」。更加可悲的是,內地人士連上馬路爭取民主、維護自身權利的機會都被剝奪。
民主的馬路上充滿陽光。本周一香港各所大專院校的13,000名學生聚集中文大學,宣佈為期一周的罷課開始,抗議人大常委會此次為香港特首普選落閘的決定,被視為香港史上最大規模的大專學生罷課。或許,學生們提出的訴求並不會得到完全滿足,但「抗命不認命,香港我主場」的呼聲顯示,中共企圖以內地的維穩手段來改變香港的政治生態絕不容易。沒有對港人主體的真正尊重,沒有對自由法治等普世價值的共識,所謂息紛止爭,只是北京政權的一廂情願。
沈舟
獨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