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丘長枕白雲邊

一丘長枕白雲邊

金宣宗沒有料到,一向和金皇室關係密切的全真教會吃裏扒外,於金宣宗興定四年(公元1220年)應成吉思汗遣使之召,穿越茫茫的大漠,遠赴西域雪山(今阿富汗境內興都庫什山)行營與一代天驕談論長生不老這個老掉牙的玄學問題。此時的金王朝早已搖搖欲墜,73歲高齡的長春真人丘處機仗着身子骨硬朗,決定在政治上押一下寶,捨金保元,以求改朝換代之後,全真教依然能笑傲江湖。
這一年春節前後,丘處機率座下十八大弟子(其中就包括全真第六祖尹志平),歷時兩年,終於抵達成吉思汗駐軍所在地,丘處機仙風道骨,口若蓮花,使文化程度很低的成吉思汗驚為天人,雖然也沒有就長生不老談出個子丑寅卯,但是大汗對全真教已是心存敬畏,於是大汗大發善心,特批免去全真教徒及其宮觀的差發賦稅。
回到燕京定居的丘處機意氣風發,改太極宮為長春宮,在此號令教眾。丘處機發揚王重陽在山東設立會社組織的優良傳統,在燕京設置平等、靈寶、長生、明真、萬蓮等「八會」,大力發展全真勢力。值此天下大亂異族壓境之際,似乎只有長春宮內才是世外桃源,而且免稅。你想想,你要是郭靖黃蓉、楊康周伯通,碰到這樣的好事,會錯過嗎?
不過,勞師動眾的長途旅行極大地損害了丘處機的健康,大汗沒有問到不死良方,丘處機也難逃太上老君的召喚,公元1227年,丘處機在長春宮內駕鶴西去。全真弟子將他的遺骨葬在長春宮主殿丘祖殿下,上面立了一座丘處機的泥塑像。他的首席大弟子尹志平繼承大宗師,此人天性內向,氣質憂鬱,不善交際,本不太適合當宗教領袖,所以當了六年之後就把位置拱手禪讓給李志常,開全真道民主接班之先河。
有一句老話:「出來混總是要還的。」全真道與蒙古統治階級之間的和平共處讓後來的朱元璋大為惱火!明洪武二十七年,長春宮改名白雲觀,以淡化全真道和元朝之間的「歷史問題」,但可惜為時已晚。全真一脈中得到官方尊崇的除了武當山的張三豐少數幾個道士之外,幾乎沒有什麼人能夠在政壇上嶄露頭角。長春宮內的全真正宗,早已人才凋零得不成樣子,只有一個農民出身的周玄樸在苦撐門面,大多數教徒都隱居青城山,以防天子震怒之時,也好打打游擊,說不定還能保得性命和信仰。而明朝幾個篤信道教的皇帝,崇信的,其實都是正一派,即龍虎山的江南道教派系。
只有朝代更迭才能消弭恩怨。順治十三年,王常月來到北京白雲觀,此時的全真道第一宮觀盛況不再,王常月痛心疾首,發誓要中興全真道,重修祖庭,他的這一理想有幸得到順治皇帝的賞識而得償夙願。順治封他為「國師」,連康熙皇帝也拜在王常月門下。日後乾隆皇帝兩次到白雲觀,御筆提字,以表恩威並施之心。不過深究起來,王常月的核心思想,什麼「皈依三寶」、「懺悔罪業」、「捨絕愛緣」……全都是從佛教中借用而來,也難怪最後他要把長春宮改成佛寺的布局。
丘祖飛仙300年後,全真道再次揚眉吐氣,此時的王常月不惜揮金如土,大興土木,重建白雲觀。明人趙貞吉有詩云:「一丘長枕白雲邊,孤塔高懸紫陌前」,說的就是此時美景。
作者:葉夢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