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訊息百花齊放,好處數之不盡,壞處當然也有:人多口雜,錯誤資料一傳十十傳百,真真假假很難分得清。譬如,有人說周璇原唱的《何日君再來》,四十年代上海灘除了李香蘭,另一歌后白光也灌過唱片,一次生兩次熟,我就迷迷糊糊覺得小時候確實聽過這個遍尋不獲的版本,「來來來,喝完了這杯再說」歷歷在耳。請教吉隆坡的時代曲人肉百科全書,他直斥其非之餘還馬上找出記憶混亂根由:「白光的《桃李爭春》有一句唸白『你醉了嗎』,閣下肯定是酒不迷人人自迷,把那一杯和這一杯張冠李戴了。」看,這就是庸醫和再世華佗的分別,毋須望聞問切也有本事對症下藥,連弗洛伊德那瓣也一手包辦。
《何日君再來》生命力之頑強接近奇蹟,屢禁不滅春風吹又生,流傳最廣的錄音,應該是打倒四人幫後鄧麗君「污染精神」那個──未必唱得最好,只因為時來風送,適逢斷層的社會漸漸開放,久不曾嚐過肉味的耳朵忽然遇上金華火腿,不欣喜若狂才怪。小鄧的《夜來香》當然也是拾隔代師姐牙慧,當年在日本那麼紅,其中一個原因,不知道是不是憑這兩首歌喚起了一絲山口淑子的美好回憶。另外她也唱過《恨不相逢未嫁時》和《三年》,但成績差強人意,尤其前者,簡直是心不在焉的流水賬,慘不忍聽。翻唱李香蘭吃力不討好,因為密不透風的演繹,某程度把歌都唱絕了,珠玉太光采奪目,後人沒有發揮空間。六十年代末靜婷為紀念姚敏灌錄的《仙樂飄飄處處聞》,一口氣翻唱了三首,印象中是規模最大的一次,編曲和唱法幾乎和原版一模一樣,不敢越樂池半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