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遠赴亞馬遜,當然要以身試「法」。今年暑假參加「極地之旅」的香港中學生,竟請到印第安土著的祭司作法,教他們與植物溝通。團員之一馬柔嘉(Carol)形容,這段通靈經歷既新奇又深刻,「他們相信大自然所有的東西都有靈魂,有不快或煩惱時,植物靈魂會安慰及醫治你。」可惜,這片與大自然緊密聯繫的人類靜土,快將被破壞。
記者:蘇汝卿 攝影:張柏基
亞馬遜這片土地有近400個土著部族棲息,數千年來,與原住民建立了密不可分的關係。這25個港生今次登堂入室,走入當地最大部族—辛納印第安人的家,親手嘗試磨木薯、用果汁化妝,但感受最深刻的,是當地導遊與一條海豚的感情。Carol憶述,當時她們坐船觀鳥,看見一條海豚屍體,船上的導遊表現得很難過,因為他認識海豚的名字、家庭,所以感受如同朋友逝去一樣,「一個人竟可如此親近大自然,我覺得很感動。」
土著十分珍重自己的文化,但面對「經濟」巨輪,這個純樸的世界出現突變。自1960 年代勘探石油熱潮開展,無盡的石油廢料、噪音、河流及土地污染,還有每周頻生的漏油事故,在在威脅到當地人的生活。獵物、漁獲和農作物產量下跌;污染增加當地癌症的病發率;還有城市化侵蝕他們的家園。團員古晉朗(Kelvin)直斥人類自私,「我們乘車數小時,沿途的輸油管一直沒有間斷,這個擁有豐富資源的地方,為何會讓其他富有國家或跨國企業去剝削呢?」
土著的犧牲,換來了厄瓜多爾一半的出口收入。今年,當地政府在一片反對聲音下,決定進一步開發亞蘇尼國家公園,為的是價值70億美金的石油蘊藏量,但這塊黑金燃燒的是,地球上其中一個物種最豐富的森林。作為「極地之旅」的團長,港大生物科學學院侯智恒博士感到痛心,因為亞馬遜與我們息息相關,「我們所用的資源,都依賴著這個生態平衡,如果連僅有的熱帶雨林都繼續被破壞,氣候變化帶來的災難,將更加頻繁。」
一連十天的亞馬遜之旅,令學生反思,大自然需要我們去保護。侯博士說:「經歷過後,學生會知道這個大自然有多珍貴,所以接下來的日子,很需要他們在不同中學分享。」他們將於十月四日,舉行「學界分享會」,與市民分享這次考察成果及體會。
「學界分享會」詳情:
日期:10月4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2:30至4:00
地點:香港百福道21號香港青年協會大廈八樓演講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