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入世的經濟學人 - 利世民

利字當頭:入世的經濟學人 - 利世民

早幾日,前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到教院講「貨幣與金融」,學生台下發問:「近日iPhone6熱炒,你覺得有乜電子訊息股票或者基金好買?」這一刻,在台上主持的教院校長張仁良,應該恨不得有個洞可以跳下去。
但想深一層,同學的提問,又不是完全的膚淺低俗。至少,單是討論資產泡沫周期中全民皆炒的氣氛,已經是貨幣理論裏面一個不錯的題目。話說回頭,從任總講到信用卡正受互聯網支付衝擊,似乎在他仍然頗關心自己老本行的發展,從他的觀點看銀行業的基礎因素,有一定參考作用。
發問,是現在的學生最弱一環。希望得到投資貼士的同學,其實只要做點功課,轉個方法問,就不會貽笑大方:「之前滙控發表業績,表示嚴苛的監管令銀行業無論制度抑或人手都面臨嚴重壓力。歐美各國在可見將來,對銀行業監管會否有轉變的機會?另外,相對於跨國大銀行,地方小型銀行面對的政策監管壓力,會否輕鬆一點?大陸會否像歐美國家般對待自己的銀行呢?美元利息水平回升的話,對銀行業盈利有何影響?」

學者,尤其是經濟學者,在投資上確實有點優勢。成功的投機概念,起點不外乎觀察和發問。其實只要思想透徹周密,邏輯貫徹而沒有犯駁,分析世事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套功夫,經濟學分析社會如是,分析財經市場,亦如是。近年有好些前經濟學教授,像理大的林本利、中大的關焯照,都轉型兼職財經評論員。甚至有政策智庫行政總監,也大談電訊股和本地銀行股。張教授五常投資停車場,早已是行內人津津樂道的投資故事。別忘了,《蘋果日報》元老主筆曾淵滄,是當今香港最多粉絲的財經評論員。再遠一點,凱思斯、李加圖都是投機高手,家財也是富豪級數。
投機、投資和經營,其實都是為世間的問題尋找答案,沒有必要過份的道德潔癖。
只要傳授學問和研究世事的熱誠不減,在其他範疇多點嘗試,總好過在依附權貴學店裏扮學者。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