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電影(Film Noir)其實不只代表了一種電影的拍攝手法,還代表了一種美學意識,和代表一種對世界、對人生的態度。經典的Film Noir電影大部份都是邪惡的犯罪電影,又或者只給予觀眾某種黑暗的影象。真正令到Film Noir成為「現實」,竟然是卜洛克的小說,尤其是這個馬修史卡德系列。我手上有整套這個系列的特別版,由一個木箱藏着全套書本,精美但十分重,又浪費我的蝸居。
電影版值得看之處是它像一張現代化的Film Noir電影海報。看到里安納遜竟然也想起馬修。據說新的中文譯本版將推出,你們當然應該看英文版,但無論甚麼版,《行過死蔭之地》絕對是最精采的犯罪偵探小說。如果這種東西也有諾貝爾頒一個獎,卜洛克受之無愧。至於1986年的《八百萬種死法》電影版我應該沒看過,不知主角謝夫布列治(Jeff Bridges)像不像原著的馬修。
也許我應該修正昨天我說過的話,看過原著的讀者看電影會有另一種樂趣。你會發現同一故事竟然有完全不同的演繹方法(八百萬種?),十分有趣而不可思議。卜洛克的原著是一種生活,包括生活的場景紐約,都非常像想像的Film Noir世界。血和酒你都可以飲,但不會飲有名字的可樂,只飲玻璃樽裝的。因為一切虛榮在這個世界都不存在。沒有所謂正義,也沒有所謂不正義的世界何來虛榮?警察貪污是常規。馬修的老友是殺了人把頭砍下來四處周遊的屠夫;還有那個在電影內成了喜劇角色的,活在黑暗而孤獨的黑人青少年。還有很多妓女,還有很多小道罪犯。最過癮之處是他們竟也有一套自己的道德法則。馬修親自去交贖款,不是因為錢,不是為了正義,而是為了這兩個犯人太可惡,也為友情。
卜洛克沒有原地踏步,這個系列的背景也隨着時間而有點改變,但正如《亡命救參》所說,他一定不會到達拿着手機通街跑的地步。永遠保持那份舊社會和Film Noir的情懷。最重要的是生活,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令這個系列的小說如許的真實,程度就像我說的一樣:他們都是你的鄰居。
《亡命救參》是另一個世界。真正卜洛克,也就是馬修史卡德生活的世界在書本上。
撰文: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