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正舉辦蓮娜.米勒(Nina Miller)所藏的「畢加索陶瓷展」,最養眼的是一件件「賣萌」的貓頭鷹陶瓷。貓頭鷹是畢加索陶瓷作品常用的主題,往往見於其盆、盤和瓶等器物。我認識許多創作人都喜歡貓頭鷹,可能因為彼此都是晝伏夜出的「同類」吧,但畢加索的確曾把一隻受傷的貓頭鷹帶回家飼養,傷癒後這隻貓頭鷹一直留在他家裏廚房的特製籠子裏,從此成為其模特兒,並帶給他無限創作靈感。
畢加索很多時以這寵物入畫,白描速寫、油畫、各種物料製成的雕塑,而貓頭鷹肯定是他陶瓷創作第三階段的代表作。貓頭鷹主題經常在畢加索作品出現的原因很複雜,涉及他的生活、貓頭鷹與古典神話的淵源,以及貓頭鷹在美術史和畢加索創作史中的地位。貓頭鷹不只是畢加索創作「動物主題瓶子」的圖案,他更會把器物本身造成貓頭鷹形狀,顛覆陶瓷的傳統造型。其實早於畢加索對陶瓷產生濃厚興趣之初,已萌生改造作品造型的念頭,這或許就是陶瓷物料吸引他的原因。尤其是初訪馬度拉工作坊回來後,他於1947年繪畫了一系列草圖,把廢瓶與盆的各樣構件拼湊成介乎瓶與動物之間的獨特造型,顯示他豐富的想像力。此展覽中展出逾百件畢加索陶瓷、版畫及海報,其中有超過十件貓頭鷹、鳥類造型的展品。港大博物館總監羅諾德更笑指畢加索曾以貓頭鷹的打扮裝束出席化裝舞會。
在歐洲文化裏,貓頭鷹有着特殊地位,神秘且具有智慧。意大利藝術大師米高安哲羅(Michelangelo)也曾創作過貓頭鷹雕塑;東方古代畫家較少以貓頭鷹入畫,只愛畫仙鶴、孔雀、鳳凰甚至麻雀,近代的齊白石、高奇峰、高劍父畫過貓頭鷹,林風眠畫過兩隻半(半隻樹葉遮住),而說到情迷貓頭鷹,必數國畫大師黃永玉莫屬,他甚至險死於自己的貓頭鷹創作。
畫貓頭鷹 黃永玉險死
黃永玉畫那充滿童趣的「隻眼開隻眼閉」貓頭鷹畫到街知巷聞,其實他從走上藝術之路那天起,就注定與貓頭鷹有着不解之緣。坊間所見黃永玉最早發表的木刻作品,即約1943年為兒童文學作品《野旋的童話》所作的插圖,就有貓頭鷹。當時他不到20歲,後來他畫過無數貓頭鷹,包括文革被視為「黑畫之首」的《貓頭鷹》。據許禮平憶述,這幅貓頭鷹是黃永玉訪許麟廬時,在宋文治委託許麟廬求畫的冊頁上畫下的,卻被說成是黃永玉「仇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和社會主義制度」的證明,令黃永玉陷於萬劫不復之地,後來毛主席以「墨畫的怎能不黑呢?」解除了「批黑畫」之事。最後,也因為這黑畫事件,黃永玉和他畫的貓頭鷹,名聞天下。
記者、攝影:鄭天儀
《畢加索陶瓷倫敦蓮娜.米勒藏品展》
展期:即日至11月2日
地點: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費用: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