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學運看公民抗命(科大社會科學部副教授 成名) - 成名

由學運看公民抗命
(科大社會科學部副教授 成名) - 成名

首日罷課,烈日當空,中大百萬大道萬人空巷,人數之多,出乎意料。這是自回歸以來,最大型的大學師生合作社會運動,也是假普選下的失望大爆發。雖不能單靠今次人數,充份肯定即將出現的佔中,以及往後的一連串不合作運動,可以因此而壯大,但可藉好的開始,引發其他界別行動,包括不同行業響應加入,參與有限度的罷工,讓爭取民主的種子,由校園到社區,遍地開花。
對於學生為爭取公義成為先行者,我真心感動,作為香港的一分子,有責任全力支援。回顧過去,由03年七一五十萬人上街,到2012年反國教運動,沒多少人預計到中央最終擱置23條立法,以及國民教育最終取消成為正規課程。當然,爭取達致真普選,將較過去兩場仗更難打,畢竟,要求權力重新分配,北京方面的抗拒,肯定更大。
前面的路難行,但階段性的小小成功,仍然值得欣喜。無論大學生、中學生、教師還是家長,都可藉這個浪,引發其他界別行動,讓更多人為爭取民主出一分力。早前,社工宣佈響應罷工,參與人數逾千,只是一個行業一部份人參與,未必足夠,但卻是好的開始,我知有專業界別人士正計劃響應加入,不同界別參與,將令運動更加壯大。
未來一個月,是運動的關鍵期。為期一周的罷課,除了學生參與,已有108個大專老師,以及11個民間領袖,響應義務講學。罷課期間的100場講座,將透過互聯網,同步上載錄影片段及文字版本到網絡平台,當中部份老師,並已承諾罷課後走進社區,主持各類講座及活動,深化及廣化民主教育。
這是回歸以來,最大型的大學師生合作社會運動。不同年代的學者,紛紛響應,就是溫和派,也公開承認,透過對話爭取實現真普選,已走到盡頭,形容是不合作運動的開始,這些看法,在學界引起巨大迴響與共鳴,就是過去低調的老師,也被迫站出來,反映幾代師生,對人大罔顧民意,肆意為普選落閘的極度失望和不滿。
事實上,特首梁振英管治下,官商勾結、貧富懸殊嚴重,包括新聞自由及警方保持政治中立的核心價值,在北京干預下全面倒退,在在是沒有普選民主制度下結的惡果。對公民抗命,未必每個市民充份了解,作為知識分子,有責任作各種論述,也可預期佔中開展之後,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抹黑及打壓。故此,透過各種形式的活動,讓更多人明白真普選的意義,舉足輕重,這肯定是持久戰,香港人需要更大的耐性。
對未來,很多人愛以悲觀或樂觀概括,但我認為,明白香港具備甚麼條件,對達致民主,更具意義。除了廣化民主教育,讓更多人明白政治與民主密不可分,香港應保持金融中心的重要籌碼。高度自治及資訊自由,是一黨專制下,上海始終無法超越香港的本錢。不要妄自菲薄,堅持下去,民主的花朵,我深信,總會出現。
(本文由成名口述,《蘋果》記者呂麗嬋筆錄)

成名
科大社會科學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