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希望來自抗爭 乞憐沒有未來 - 李平

蘋論:希望來自抗爭 乞憐沒有未來 - 李平

「希望在於人民,改變始於抗爭。」香港大專院校的罷課宣言,不只是青年學生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勇於承擔歷史責任的錚錚誓言,是呼喚社會各界參與抗爭、維護香港核心價值的吶喊,也是對絡繹於途、爭相北上朝拜的親共人士和團體的當頭棒喝,是對漠視港人自治、侈談「一國兩制」的中共領導人的當頭棒喝。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昨日會見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率領的香港富豪訪京團時,宣稱中央將堅定不移地堅持「一國兩制」、《基本法》,堅定不移地支持香港推動民主發展,堅定不移地維護香港的繁榮穩定。在世界輿論高度關注香港普選、關注「一國兩制」走向之際,習近平的表態刻意避開過往談及香港「一國兩制」時一句連貫的「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再次凸顯中共領導人對香港特首普選的立場已偏離「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向,凸顯港人爭取真普選的抗爭道路更加坎坷曲折,凸顯香港學生以罷課推動港人反思自身命運的可貴與必要性。
儘管中共領導人聲稱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普選落閘令「不可撼動」,儘管中共領導人頻頻召集親共人士、親共團體進京訓示,儘管親共、媚共人士不停散佈抗爭無效論,但是,歷史表明,越是強硬的表態往往越是心虛的表現,越是搖尾乞憐往往只會越快地毀滅未來,反而是越有激情的抗爭往往越有絕處逢生的機會。
似曾相識的是,2003年「7.1」大遊行後,中共曾召喚香港富豪集體北上訓話。當年9月27日,時任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北京會見了以全國政協副主席霍英東率領的82人香港富豪團。胡錦濤當時表現出挺董沒商量的架勢,盛讚董建華為「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為保持香港繁榮穩定做了大量工作,「中央對他的工作是充份肯定的,是完全信任的」,勒令富豪們「必須全力支持董建華先生和他領導的特區政府」。但是,2004年再度爆發「7.1」50萬人大遊行後,胡錦濤於年底改口要特區政府「總結經驗、查找不足」。約三個月後,董建華就以腳痛為由請辭落台。
中共領導人似乎忘記了歷史的教訓,是以為召集富豪訓話就可以為特首、為特區政府穩定執政基礎,還是以為透過向親共人士、親共團體訓話就可以扭轉民意?是以為有富豪、親共人士表達敬意和獻媚就可以向國際社會顯示自己的民主功績,還是以為有他們的效忠,就可以改變泛民議員在立法會否決偽普選方案的立場?如果中共領導人還要繼續陶醉於自導自演的民意支持騷,港人更有必要響應罷課學生的呼喚、吶喊,在一波接一波的抗爭中讓中共看到真正的主流民意。
當然,歷史不會簡單地重演。董建華當年落台,雖有胡錦濤接掌軍權後挑戰江澤民勢力的權鬥因素,但其中起決定作用的無疑是港人的抗爭,是連續兩年的「7.1」大遊行。如今,中共領導人在改變「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原則上的強硬立場,與當年推出《基本法》23條立法時不遑多讓,對國家安全、愛國愛港高唱入雲,但習近平等中共領導人昨會見70多人香港富豪團時,並未明確表態力挺梁振英,對支持特區政府和特首只是泛泛而談,而李嘉誠等富豪挺梁的心意也遠不及當年挺董。因此,學聯在罷課宣言中要求當局確立公民提名權,否則梁振英等官員應引咎辭職,不失為釐定了抗爭目標,這一訴求能否實現,則取決於港人是要抗爭還是要乞憐。
周一至周六刊出
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