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近代史上不乏以罷課──而不是退學,作為抗命手段的學生運動。科大社會科學部副教授成名指出,1919年的五四運動、1968年美國反越戰運動及今年3月台灣太陽花學運,學生皆走到浪潮的前頭,對政策以至文化皆造成具體、深遠影響。他認為,雖然今起發動的罷課或只有短短一周,但同樣可起漣漪作用,能深化民主意識,非建制派「出口術」就能否定。
1919年,數千學生不滿北洋政府欲簽署喪權辱國條約,全國十多省市都有學生發動罷課發聲。成名認為,就針對政府漠視普世價值這一點而言,五四與今日的學生是相通的。當時主要的參與者都是大學生,並獲得學者及文化界的挺身支持,學生爭取民主自由、反對威權統治的思想,逐漸亦演變成民間對舊文化全面的反省。
至於1960年代美國反越戰運動,罷課亦是重要的一步,當中以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為學運重鎮。成名指出,由罷課引發全國大規模的反戰,到間接影響總統尼克遜決定撤軍,是長達數年間的事。就短期效果而言,成名認為以3月台灣太陽花學運最顯著,數以百計學生佔領立法院,引發50萬人上街抗爭,令被指出賣台灣人利益的 《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至今仍未在立法院正式通過。
【動LIVE】萬人罷課 蘋果全程直播:
和平佔中: http://occupycentral.appledaily.com
YouTube: http://bit.ly/occupycent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