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筆思議】氣蘊生動:享受生命還是享受金錢? - 葉蘊儀

【七筆思議】氣蘊生動:
享受生命還是享受金錢? - 葉蘊儀

曾幾何時,我們為新出的美食排隊:葡撻、芝士蛋糕……我們亦曾為新開的餐廳着迷:小籠包、日本拉麵……大眾總是一窩蜂聽着別人說的美言或市場宣傳的策略便向着大眾潮流盲目追捧。這幾年的電子產品應是大熱的一個主流,最近又有某牌子推出新手機系列,身邊的朋友都四出用不同方式搜羅,認為不自用也可考慮變賣給人從中取利,好像突然變成買樓一樣,大家做炒家。生活已不是為自缺的去追求,我們現在只想要更多或追求更快,把基本需要變成賺錢工具。在物質豐富的社會中,物質的需求已不是表面上的富足,根據美國Merck Family Fund的研究,有95%的美國人承認自己「非常物質主意」。我們香港呢?不用多想,全世界的人群正是被物質主意支配生活,而且逐漸侵蝕我們最重要的人生價值。
大眾認為物質能帶來快樂,靠物質與人帶來共通關係,因為大家相信物質具有魔力,能滿足內在更深層的需要,而大家都把物件原本的主題變得次要,購買已成為解決問題的重點了。可能物質的確能為我們帶來歡愉,但是最終物質真的能帶給大家想要的東西嗎?有一本書《可不可以一年都不買》(Not Buying It:My Year Without Shopping),這是作者在聽完Earth Council的一個調查後,得知如果世界上所有人都跟美國人丟棄物品的速度一樣,要有多三個星球才能消化,所以她決定向自己作出一個「一年回歸簡單生活」的計劃,跟讀者分享從消費而得到短暫快感後,不知不覺把東西堆滿全屋,但是否真能得到內在的豐盛呢?老子說過:「禍莫大於不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我們可能有思考過購物的原因:是潮流、是認定、是滿足或是習慣,但又有沒有去想想不購買及減少消費對自己或社會有何影響呢?作者Judith Levine從Buy Nothing Day得到啟發,由自己以身探討一年內不購物的自我反思。

只靠以物易物生活14年

另一位女士亦真的很了不起!去年無意地看到一個DVD介紹《Living Without Money》,是一部德國的紀錄片,Heidemaire Schwemer 1942年在Memel出生,在二次大戰後逃到德國,Heidemaire年輕時是教師亦是一位心理治療師,1996年,她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作了一個長達14年的實驗。她放棄房子和所有財產,只拎着一個裝滿衣服的皮箱,在各國城市中旅行了14年,過着以物易物、交換資源、簡單、沒有金錢的生活。2008年透過挪威女性導演哈佛森(Line Halvorsen)兩年的訪談紀錄,於2010年完成52分鐘紀錄片《Living Without Money》。至今18年來,Heidemaire靠着寫書分享經驗,已經可以支持她生活開銷,然而她會將收入的一部份分送給需要幫助的人,也會在不同的地方以勞務換取食宿,樂觀的Heidemaire不以為苦,她說:「我跟一般人不同,這樣的生活方式是我選擇的,但很多人不得不為金錢工作。我當然會擔心將來老時沒有退休金,但盡量不去想未來會不會生病住院,我唯一可以確認的是明天醒來又是快樂的一天。」
我很認同Heidemaire的做法,亦希望用最原始的以物換物來過生活,應要開心快樂活着充實的每一天,用自己的手才能去換取生活必需品,不要做金錢的奴隸,不要一世人辛勞地工作,不只是為了溫飽,而是為了要供到六十歲的居所。認識人生活着的意義才是最重要的課題,只有當你明白,幸福在於你內心的選擇時,你才願意放下對金錢的迷戀與執着。享受生命?還是享受金錢?只有你自己可以決定。

【氣蘊生動】
撰文:葉蘊儀

九十年代歌影視三棲藝人,現為母親,2013年完成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藝術碩士課程,熱愛藝術工作,喜愛電影、旅遊及獨處,享受自由的生活方式。

本欄逢周一刊登

【動LIVE】萬人罷課 蘋果全程直播:
和平佔中: http://occupycentral.appledaily.com
YouTube: http://bit.ly/occupycent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