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作業:B2C對B2B - 宋漢生

創業作業:B2C對B2B - 宋漢生

自己第一間startup,面向個人用戶,是B2C。現在這間,面向公司用戶,即B2B。做了幾年,感受到兩者的分別。
先講exit,過去幾年,不計內地公司,上到Nasdaq或NYSE的科網公司,好多名字,一般人不熟悉,原因是,上到市的,大部份是B2B,而B2B公司,知名度普遍比較低,好正常。公司客,一般願意畀錢,也畀得起,所以盤數比較硬淨,相對多子彈走到上市之地。
Groupon、Zynga、facebook等等廣為人識的B2C上市公司,其實屬少數。大部份B2C公司,如果有exit,都是被收購,出名的刁,如facebook買Instagram,之後又買WhatsApp。個人戶,難收錢,由用量變錢有條鴻溝,去到某個位,乾脆被收購袋錢好過。

B2B有路捉 B2C有型

有一種說法,幾傳神地描繪了兩類公司軌迹的分別:成功的B2C公司一般爆紅(explode),成功的B2B公司卻複利(compound)。商用軟件,舊時都是賣license,賣完一次之後,可能每年收一點維護費,但主要收入,要等下一次的大型更新,客戶肯升級才出現。現在新一浪的商用軟件,都搬到網上,收固定月費,或按用量收費,收入因而比舊模式穩定。
另一種說法,大概也是準確的:B2B模式,比較有攻略,比較有路捉。所以B2B成功完一次再成功的例子,比B2C多。基本上,B2B公司,一旦摸到所謂Product-Market Fit,粗略來說,即是產品達到一定的收費用戶,之後就進入攻略階段。當然,有攻略不代表贏硬,但肯定比無攻略有把握得多。
個人用戶,追新的速度比商業用戶快,互聯網商用軟件,才剛剛起步,還有好大的發展空間。空間大,有攻略,條數硬淨,上市機會又較高,但做B2C的startup,仍然比B2B的多好多,點解?一來,B2C比較有型,更吸引做startup的年輕人。更重要的,是創辦人搵題目,一般從身邊搵,解決自己熟悉的問題。廿幾歲的創辦人,在商界打滾不久,不容易發現公司客戶的需求。所以B2B創辦人通常是30歲以上的耆英,就不出奇了。

宋漢生

【動LIVE】萬人罷課 蘋果全程直播:
和平佔中: http://occupycentral.appledaily.com
YouTube: http://bit.ly/occupycent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