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18歲前,年年考第一、傑出學生,他的全世界,是元朗,直至考進Google,走出元朗,原來天外真的有天,「嗰度唔係牛津就哈佛,聰明過你又勤力過你,連捉象棋,都捉到攞世界冠軍。」遊走大世界,辭工回港,重回他熟悉的屋邨,創立跨文化社企ICE,不教人考哈佛、牛津、劍橋、MIT,請非洲農民談公平貿易、韓國人講韓戰,在屋邨瞬間看地球,他是Freddy羅偉鴻。
記者:呂麗嬋
周六早上9時,位於朗屏邨的元朗東華三院盧幹庭紀念中學,人聲沸騰,「我係你哋師兄,以前,我就坐喺呢個位……」,Freddy與德國籍拍檔Till,與學生玩遊戲熱身,課室笑聲不絕。這天,工作坊請來非洲講者,分享家鄉生活。公平貿易,不再只是咖啡豆包裝袋上的簡介。「Freddy好有心,我哋啲學生大部份來自基層,唔係咁多機會接觸到唔同國家嘅人。」副校長譚美玲說。
建立價值觀與世界觀,遠比公開試成績單上的星星重要,這說話,美好得超現實,但29歲的Freddy深信不疑。他的「另類創業故事」,要由考進Google說起。
當年爭贏3,000人獲聘
07年,Google設於印度海德拉巴市的亞太區總部,招聘人才,一個職位,應徵者3,000人,理大英語及商業系畢業的Freddy,是該年唯一獲聘的香港人。「要面試六、七次,印度考官問我有無去過印度,我滔滔不絕,講咗廿分鐘。」面試4分滿分,他拿下3.9分。
19歲的青春壯行,無心插柳,成為他贏得聘書的最強武器,「嗰時好憤世嫉俗,大學一年級,同學去歐洲,我全副身家一萬蚊,只夠錢去印度。」自小讀書成績超班,三兄妹排第二,自信爆棚,小時候父母做小販,賣海味雜貨,在朗屏邨長大,那次,是他人生第二次坐飛機,第一次跟團去泰國,五個大男孩,還煞有介事剃了光頭。「Google鼓勵夢想,入去做嘢,係我人生另一個領域。」
靠海味店兼職幫補開支
在Google工作,何其美好。返工有專車接送,五天工作,另享一天發夢時間,公司還承諾,百步之內,一定有汽水零食。大學畢業、揾到份人人艷羨的超級筍工,以香港標準審視:夫復何求?在印度,他遇上最聰明富裕的Googler,也遇上最貧窮無望的街童,一整天「奉旨發夢」,讓他反思人生,「繼續做,可預視未來生活,喺一間公認好嘅機構升上去,但咁樣,係咪代表就係我追求嘅生活呢?」
4歲撞車斷手,住院半年;14歲在大陸,揸大膽車重創,「我問自己,若24歲係人生大限,只剩一年,有咩我想做但未做?」思前想後,他作了一個最違背香港人追求穩定生活的大膽決定:婉拒了派駐北京新辦事處人力資源部門的聘約,「嗰時同屋企人講,畀兩年時間我,呢兩年,我畀唔到家用,就當我去當兵吧。」基層父母無所求,見到他大學畢業已覺功德圓滿;做老師的大哥又顧家,「冇佢哋,我未必做到想做嘅嘢。」他說。
離開Google,他透過國際大學生組織AIESEC,展開長達一年的歐洲之旅,遊走馬其頓、希臘、保加利亞及匈牙利等廿多個國家,參與學生培訓義務工作,為回港創辦社企Inter Cultural Education(ICE)取經,對準無法周遊列國參加交流團的基層屋邨學生。現時,ICE團隊的12名導師,來自不同國家,也有本地大學生。課室內穿爛牛仔褲的德國籍拍檔Till,便是牛津碩士,因為認同理念,捱低薪加入,是他的最佳拍檔。
「呢類課程,對香港學校嚟講比較新,學生反應好,但也有老師反映:Freddy,課程教人要有夢想、有廣闊嘅視野,係好事,但你嘅班底咁勁,不如都教吓學生點入牛津啦。唔係我哋現實,係家長現實呀。」
要打破籠牢的價值觀,長路漫漫,他苦笑。現時還得在表哥的海味店兼職,幫補社企開支,但他說從不後悔。「我成日諗,若我讀中學時,已知世界原來咁大,肯定可以走得更遠」。覺得正確,勇往直前回歸元朗,原來一樣天大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