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一個「新聞教育基金」,成員皆是資深傳媒人,有心有力。你知啦,在今天傳媒界,搵食不易,傳媒僱員從來每要求加薪,零舍難過人,想追求高薪,記者編輯無不轉行做PR(公共關係)、PA(公共事務),或IR(投資者關係),剩番一啲大哥大姐級人馬,工作辛苦之餘,還有理想追求香港新聞歷史的傳承,當然值得尊敬。
新聞教育基金籌得開辦費,得到必列啫士街街市嘅保育發展權,可將呢座歷史性建築物改建為香港新聞歷史博物館,存藏及展覽香港新聞歷史記錄及文物,左丁山算係一個傳媒人,自然樂觀其成,之不過,在香港講保育,好多人大把聲氣,到項目完成嘞,困難先至浮現,就係如何自負盈虧,達致古蹟活化嘅目的,而唔係空有「古蹟」外殼,內裏死氣沉沉,連年入不敷支,令到乜乜基金會、理事會成員硬着頭皮,沿門托缽咁搵富豪捐錢,或猛寫申請書哀求民政事務局撥款支撐住。以上唔係亂講㗎,五十年代建成嘅李鄭屋古墓,二十一世紀設立嘅甘棠第,好彩有政府公帑力挺嘅啫,平時入內欣賞古蹟嘅人流,寥寥可數呀!開辦不久嘅饒宗頤展覽館,主辦單位要自負盈虧,據知情人士話:「情況極具挑戰性!」希望他日新聞博物館落成之後,真係可以營運成功啦!
香港情況特殊,與外地完全不同,不可天真地引用外國例子嚟論述香港一無是處。九月十六日蘋果日報報導蘇格蘭獨立公投嘅新聞,附帶講及愛丁堡舊城保育,訪問一位賴建國先生,佢話蘇格蘭重建舊區,先在重建大廈旁建一座大廈,讓居民遷入暫住,當新大廈建成,居民就可搬回新建樓宇,「絕對不事先趕人,也不像香港般整片拆建。」咁樣做法,當然正斗,但就算香港市建局搵賴建國先生做顧問,如重建灣仔或觀塘或旺角或深水埗舊街,請問如何可以找到舊大廈旁一塊空地嚟興建一座大廈俾居民暫住?蘇格蘭大過香港30倍,人口仲少過香港(約五百三十萬人),將城市居民搬來搬去,容易過香港幾百倍啦,千祈唔好將蘇格蘭舊區重建與香港情況相比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