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戀上春樹》呈現日本林木風光如畫,其實香港也不弱,暗藏豐富天然資源,只是鮮為人知。對發展商來說,樹木只是礙眼的障礙物,恨不得香港只有水泥鋼筋,賺盡每寸土地,幸好香港還有一批戀樹粉絲,默默關心大自然,透過保育、手作、藝術等方式,發掘香港樹木美好的一面。
記者:彭海燕
攝影:潘志恆、劉永發
種子採集員:背40斤種子滾落山
電影《戀上春樹》男主角青靚白淨,想不到在香港默默為樹木付出的人,也是肌膚白皙男子漢——不過是18歲半未入行前。人稱「啫喱」的莊達光,30年前加入漁護署前身漁農署,走遍香港郊野公園為樹木採集種子。古天樂為求膚色變黑而照太陽燈,啫喱的古銅肌卻全天然製造,粗壯臂彎佈滿大小太陽斑,採集種子是不折不扣的苦活,由兩至三人負責,啫喱:「最重要是對植物有興趣,否則很難長做。」
所謂春種秋收,每年8月至12月旺季,啫喱總是忙個不停,攀山越嶺尋找「有米」(即有種子)的樹木。理論上,自然界生物能自我繁衍,可是日軍侵華期間,香港資源匱乏,居民大量砍伐林木作燃料,原本鬱鬱葱葱的山頭慘變「光頭山」。港英政府當時種植大量快速生長的外來樹種,作先鋒樹抓緊水土,但外來植物未能為原生動物提供食物。啫喱等種子採集員經多年努力,漸漸把原生樹木和外來樹木的植樹比例,從三比七提升至八比二,支援本土生態發展。
峨嵋洲尋麻櫟種子
不少珍稀的本土樹木,早於禿山絕迹,要尋找樹種必須深入杳無人煙的丘壑。高級農林助理張桂深曾多次與啫喱出生入死,譜出男人的浪漫,「三年前我們帶同一個熟路的女行山客,到大嶼山尋找香港獨有的大嶼八角,三兄弟姐妹冒雨爬上鳳凰山峭壁,非常危險。上山後,看到樹上結了很多果,我和啫喱非常開心,各自背了40斤種子,穿越整米高草叢,一仆一碌滾下山。」每次找到新的種子,張桂深與啫喱哥都興奮莫名,尤其那些傳說中的樹木:「《香港植物誌》記載過一種叫麻櫟的樹,自日本侵華後消失香港。有次同事坐船經過峨嵋洲小島,發現一棵未見過的樹,我們跳岸登島搜集種子後,辨認出是麻櫟。」
別以為樹木沒腳,採集種子可以慢慢來,因為猴子會捷足先登,張桂深說:「中國特有的華南錐,西貢區也有小部份群落。種子將近成熟時,我就叫啫喱看緊一點,但猴子非常準時,我們去到的時候,果實早被吃光。」採集種子可以避開猴子的領土,但有些小動物卻躲也躲不過。啫喱自幼長於元朗錦田,於蛇蟲無有怕,遇到飯鏟頭,不用劍都有能力殺牠死,不過礙於保育條例,不得不用棍挑開算了。另外,每個人都有弱點,啫喱曾於鶴藪搜集種子,瞥見白影幢幢,嚇得落荒而逃。
郊野公園設19個分區,不時向二人所屬的大棠苗圃訂樹木幼苗,定單從採集種子、挑選種子到育苗,約需兩年時間準備。有些鬼靈精樹木,每年都會結果,但果實裏卻沒有種子。以油杉為例,七年才出現一次種子豐收年,其餘年份種子裏只得油分不含胚胎。採獲的種子也不是每顆都適合生長,要經過人手、風力或放進水篩選,還要儲藏在沙子或雪櫃內,留待在適當濕度和溫度的環境下才播種育苗。張桂深嘆道:「現在很難找到人有興趣研究了,有些人學了很久,始終入不到腦。」
果子成熟時
紅皮糙果茶(克氏茶)
香港受保護植物,樹皮橙紅色,觸摸後手指會留下鐵銹色粉末。果實大而堅硬,成熟時果皮會裂開,露出9至15顆如栗子般的種子。
麻櫟
落葉喬木,原產自東亞國家,一度被以為在香港絕種,漁護署後來在峨嵋洲發現其蹤影。果子於每年10月成熟爆開,令種子散落地上。
華南錐
常綠喬木,屬珍稀瀕危植物,在野外極少見。每年9至10月結果,果皮帶刺。由於種子味道與栗子相似,昔日香港人會種來當糧食,現在則吸引猴子採食。
油杉
松科樹種,能在土層淺薄和乾旱環境成長,是建築和製造家具的優質材料。圓柱形球果成熟時會直立枝條上,種子有翅,能隨風飄揚。
年輕畫師:紀念死去的樹木
第一次打電話給Frank(鄧啟耀),他正行走麥理浩徑第三段,微微氣喘。
別以為畫家文弱,Frank是業餘行山教練,平日會帶小朋友行山,認識大自然。這位年輕藝術家,假日和女朋友拍拖,也在深山野嶺,甜蜜蜜之餘,更為應戰行山比賽做準備。在野外, 他觀察到樹的形態千變萬化,對中國山水畫一直流傳的繪樹方法有了疑惑,「大學學山水畫時,老師着我們參考《芥子園》一書,這部書就像畫樹的字典,記載了不同年代畫樹的方法,研究怎樣畫樹才美麗。」先畫樹幹,分支三至四條,呈Y字形,惜畫師筆下的美樹,猶如整容美女般撞臉,欠缺個性。
為使人反思如此單一的美學觀念,他收集了13本畫師畫樹的書冊,仿製出一排齊齊整整的樹。「古人效法自然,從戶外環境獲取創作靈感,繼而畫成山水畫,但近代人畫樹,未必親眼看到樹,可能只依照筆法畫。」典型的樹木,椏枝上掛三至四片葉子,可自然界中,樹葉形狀大小各不同,非筆法所能概括。一年前,他參加了蘇黎世藝術家駐場計劃,在當地住了半年,發現人與樹的關係,原來可以很近,居民看重樹的生命,見到大樹生病,會立刻致電樹醫生。
反觀香港,樹木只是道旁裝飾,或是酒店門前風景,每到聖誕新年,被掛滿彩球或利是封,形同死物。「香港市區的樹,看上去病懨懨的,馬路邊的樹,枝頭很多枯葉和塵埃,垂頭喪氣的。」受真菌感染、不當修剪、被蟲蛀……在香港,莫論做人,生而為樹也不容易。每當發生塌樹新聞,招致人命傷亡,樹更慘成矛頭,受千夫所指。為此,Frank正計劃創作一系列藝術品,講香港死了的樹,探討人與樹木的關係:「我曾就讀的浸大視覺藝術學院,有一顆很大的鳳凰木倒塌了,在此之前,我和同學曾在樹下寫生、嬉戲,這棵樹對我們來說,充滿了求學時期的回憶。」城市裏的樹常因病害、天災、工程等原因消失,Frank正計劃用tree mapping方式,記錄樹木位置、出生年份、集體回憶等資訊,紀念香港死去的樹,包括母校浸會大學視藝學院的鳳凰木。
寶雲道街坊:為小生命發聲
灣仔合和中心第十七層,有一扇恍如宮崎駿動畫裏的大門,通往鬧市中的綠洲——寶雲道。
在隔鄰胡忠大廈工作的Hidy,兩年前因為血糖問題,每天趁午飯時間,通過此門步行上寶雲道鍛煉體魄。小徑樹影婆娑,生機處處,Hidy見過赤腹松鼠攀樹、紫嘯鶇大剌剌在地面覓食、樹幹上的大蘑菇終年不枯萎。「寶雲道無論在歷史還是生態上,都有很豐富的價值。英國人佔領香港後,在中西區建立維多利亞城,並在山上豎立界碑,華人不得在界碑以上的區域居住。」這條沒有牆的界線,漸被歷史塵埃覆蓋,華人與蟲鳥,如今任意穿梭半山。
寶雲道風光好,吸引小動物以此為家,Hidy每天都用手機拍下點滴,見證牠們生命的起伏。「有天,工人在寶雲道公園修剪樹枝,不小心打落了白腰紋鳥一家在樹冠築的鳥巢,雀BB隨鳥巢跌落地,嚇得雀爸媽大叫,要尋回親兒。雀BB機靈,自己走到一條夾縫蹲下,最後平安無事。工人重新安置雀巢,過了一段時間,看見雀爸媽教小雀飛,很有趣。」山林樂無窮,Hidy笑說小時候家教甚嚴,父母不許出門,現在要行番夠本。用腳走之餘,Hidy還不時從大自然中尋找手作材料,以樹葉紋理製作陶瓷壓花。
不久前,寶雲道17號業主向城規會申請,企圖在綠化地帶伐木,興建一條車道接駁大宅,驚破小徑寧靜。申請終被否決,大宅前那塊寫滿反對標語的橫額,Hidy不想太快拆除。「人很奇怪,以為破壞環境後,另外找一個家安置小動物就可以,但牠們能看懂指示牌嗎?懂得用說話抗議人類毀壞家園嗎?」通往寶雲道的入口,現正進行工程,建設合和中心二期。「以前這裏有一顆大樹,後因工程砍掉了,樹上的蜂巢也不保。」景物隨時面目全非,Hidy只好用手機拍下散步時的所見所聞,上載至面書。這批寫實的照片,像素不是很高,角度也沒有很刁鑽,但彷彿能為城市綠洲中的小生命默默發聲。
森林系男:嚐半百果實
森林系男人魯直得可愛,資深生態導賞員Stony (吳良貴),坦言最初戀上樹木,純粹因為嘴饞,「我十幾歲開始跟朋友行山,山上沒東西可吃,就開始研究哪些樹木的果子可食用。」神農氏嚐百草,Stony也不弱,嚐過半百種果實,跟他行山,驚嘆聲不絕於耳:「你看!這裏的山油柑果子成熟了,應該很甜!」森林系男遞一顆給我試味,黃色小果實只有指甲般大,外表毫不起眼,咬下去,汁液卻比葡萄還要清甜鮮美,果然沒介紹錯。另一款可食用的嶺南山竹子果實,黃色硬殼內藏瓣瓣雪白果肉,貌似迷你版山竹,Stony說也很好吃,「在山上懂得找吃的,連買水果的錢都可以省下。」
當年青澀的森林系男孩,口腹之慾不難滿足,至於識女仔嘛,得靠山野當紅娘。「我們這群當導賞員的男仔,觀花賞樹就可以,但那有門路識女仔?好多人都是在帶導賞團時,結識自己帶領的學員。」當年一雙姊妹花參加社區中心舉辦的生態導賞團,其中一位成了今日的吳太。太太賢惠,Stony愛迷彩,就替他張羅迷彩用品,迷彩衣服、傘子、毛巾甚至床單,就差廁紙不是迷彩。11年前,從事物流業多年的Stony,每天起床都坐在床邊發呆,抓破頭皮想藉口不上班。「請病假請得太多,太太叫我乾脆辭職,思考未來的方向。」
Stony自此返回大自然,以行山導賞為業,從樹木中找到新生趣。「樹木有很多用途,只是現在人和大自然關係疏離,很多東西都不懂。」以潺槁樹為例,摘下葉子加水揉揉,就能搓出泡沫,是天然無毒的清潔劑。又如黃梔子花,橙黃顏色好不鮮艷,可用作植物冷染,以染液直接浸染,無需加熱。曾在大一設計學院修讀美術課程的Stony,還替拾來的樹木種子加工,做成陀螺、飛行石等有趣玩意。我厚顏問Stony取一顆飛行石,但他面有難色,「之前有朋友喜歡,我取了兩個原本屬於女兒的送人,現在還未還債呢……」平日在柏油路慘被蹂躪的種子,原來稍加設計,也有出人頭地的一天。
觀樹Apps
有些手機應用程式提供樹木導覽,市民下載程式後,可根據建議路線走,增加對香港樹木的認識。
香港珍稀樹種
大嶼八角
香港特有樹種,1905年由植物學家在鳳凰山發現,並以大嶼山命名。果實散發香料的味道,具潛在經濟價值 。
香港四照花
1850年首次發現,1988年以香港命名,在香港非常稀有。果實呈球形,可生吃和釀酒。
香港茶
1849年依歷上校於太平山發現,後來在薄扶林、聶高信山、柏架山等地亦見到。花朵呈紅色,在野生茶樹中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