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覺度:從錯誤中尋寶 - 康婷

愛的覺度:從錯誤中尋寶 - 康婷

有一天在我與丈夫和妹妹步行往停車場途中,眼角看見牆上有一隻類似蜻蜓的昆蟲,深知妹妹害怕所有昆蟲的我立刻警告:「不要驚慌,牆上有一隻蜻蜓!」妹妹即時彈開九丈遠,丈夫就回應我說:「這不是一隻蜻蜓,這是一隻大蚊。」 丈夫再用上一分鐘繼續解釋為何這不可能是蜻蜓,說畢我便冷靜的問他:「這是不是蜻蜓重要嗎?若我真的看錯了亦無妨,因為我只是想提醒妹妹有昆蟲,但你這樣不停地堅持昆蟲類型的準確性,只達到讓我難受的目的。」丈夫明白了我的感受便道歉。這次的經歷促使我思考:為何我們常要證明自己是「對」?為何當自己「錯」了會那麼難受?
家裏的教導方式絕對有影響力,但現今的教育制度才真正推動渴求「對」的思維。無論是考試模式、成績計算方法,或是收生制度都一概適合答「對」的學生,而答「錯」的學生就往往被忽視。這還不止,回到家裏父母當然讚賞成績好考進名校的子女,達不到標的那些就算不被罵也不好受。如果寵物能在某一種獎賞和懲罰的訓練下能養成某種行為習慣,可想而之當人在承受「對=接受」、「錯=拒絕」那十多年的教育制度內,渴求「對」的思維會變成本能,要改談何容易。
也許在工作或生活裏的一些重要事情上,必須做「對」的決定或答「對」,否則會有嚴重後果,例如身為藥劑師,是否配「對」了藥會牽連性命。但每天真的有那麼多事情是絕對的嗎?就算有,問題是:值得獻出那麼多時間跟身邊人證明那些「絕對」的事嗎? 若不斷證明自己是「對」、別人是「錯」,除了讓對方覺無癮之餘,更犧牲時間學習新事物,發掘更有效的做法。就連與朋友聊天,談論「錯誤」的經歷更能激起有意思的話題,「錯誤」逼你反省出錯的原因,鼓勵思考下次會怎樣改進,亦可期待將來更好的結果。回想當朋友告訴你做不成的交易,不合格的試卷,或走錯的路程,反應可能是:「發生了甚麼事?」、「怎會這樣的?」、「我也走錯了這條路,不怕的,下次就走對了!」這些回應會促使更詳盡更有學習意義的對答。「錯誤」包含着寶貴的經驗,不需要為它而感到羞愧,應藉此激勵學習的態度。
數月前我接了女兒放學後,看到她心事重重,追問下她還是搖頭說沒事。但當我從車內的倒後鏡看着她之時,她終於開口問:「媽媽,你試過在校裏被懲罰嗎?」回家後與女兒坐下來,便與她分享兒時點滴:讀幼兒園被老師責罵我與同學談話太多而被罰分開坐;中學時代因為逃了幾次奇悶無比的數學堂而遭老師致電家長。女兒聽到眼睛發亮,看出她是充滿好奇,聽罷她問:「媽媽,我可以告訴你一件事嗎?」我微笑點頭,她也就放心地說:「我今天在校裏被罰。我忘記查核午餐表,老師要求我坐在長凳三分鐘。」了解來龍去脈再加以討論後,女兒提議將來會多留心聽老師指示,事情就此告一段落。
作為母親,我的專注力是放到女兒的努力和態度上,重要是她有否盡力而為,從錯誤中學習,和思考將來怎樣做好一點。世上沒有完美的人,只望女兒能勇敢面對自己的經歷,帶着正面的態度往前走!

Profile:

曾是一間頂尖美國投資銀行的管理層,科技網創業者,現在選擇做最熱愛的工作:家中一腳踢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