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一篇推介書籍的文章。當然,我明白在專欄中談論到書,一定程度上也會引來推介的功用,我不想陷入其中,原因早已說過多遍,就是怕會墮入「甲之甘露,乙之砒霜」之困境。
但又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最近看過的書籍,可是這樣說到書名和內容細節,難免就成為了某種形式的推介文字,因此還是在前面先說明一下,也希望這些書的出版社,別在此文中節錄我的討論文字,作推介出版物之原文(因為之前確實遇過這樣的問題,還被對方一口咬着說,既然發表了公開文章,不就可以讓人無條件地貼到書上了嗎),因為這樣的話,感覺就像一個女生隨便跟一個男生微笑後,竟被對方硬拉回家,強迫洞房或替他生個小孩一樣……好像又說得遠了,還是說回書的事情吧。
坐長途機最適合看書
因為最近工作和其他事情的關係,要獨自飛長途到好幾個地方。這時候最適合帶上買了很久,一直沒看的書同行。因為這樣可以安心看書,不用跟人家聊天或說些甚麼客套話;也不像有助理跟着,會忍不住跟她談公事。
我的行程是先從北京飛回香港幾天,再由香港出發往夏威夷,為公司的一個計劃看景。於是在北京出發時,就隨手在公司拿了數本書。
在美國執業的華人律師張哲瑞所寫的《裸露的權利》中,他用了60個真實的性個案,來討論在美國法律上,關於性和裸露之間的關係。當中不少案件都帶有濃厚的黑色幽默,就像書中提到,在1993年有位年輕的家庭主婦洛琳娜,她17歲從南美移居至美國,並與約翰結婚,可是約翰性慾特強,不但常纏着她求歡,每次喝過酒後,還會對她強行施暴。直至一個晚上,洛琳娜被滿身酒氣的丈夫動粗強暴後,她終於忍受不了,走下床拿起切肉刀,便一手把約翰的陰莖切了下來。
洛琳娜投案後,檢察官不但沒有以肢體傷害罪控告她,反而以婚內強姦罪控告約翰,在約翰剛把那話兒重新接駁後沒幾天,就得面對強姦老婆的審判,並罪名成立,被判一年監禁。我在想,這樣對約翰來說,也算是個好好讓他下體休息的機會吧。後來法庭也為了洛琳娜的行為而開庭審判,最後陪審團認為她是因為長期遭受虐待,而得了「受虐婦女綜合症」,所以她在操刀前後正處於精神失常的情況下,因此被判無罪,但需強制接受兩年精神治療。
可是最黑色幽默的地方,是夫婦二人竟因此事而得到了人生的轉變。兩年後,洛琳娜與她用來斬掉丈夫那話兒的刀商簽下合約,專門為其產品作形象廣告;而約翰則要求警方把那斷根刀還給他,然後他拿到網上拍賣,用以支付醫院的接根費用。我相信大概會有一些想警告丈夫要循規蹈矩的老婆,願意出高價去投這刀吧。但更讓人驚訝的是,約翰出獄後,因為聲名大噪,而當上了成人電影的演員,不但發了財,還擁有大量女粉絲。
從別人的錯誤中學習
有些時候讀着這些美國案件的紀錄,總覺得像肥皂劇一樣的狗血,於是我在機艙裏一直想,這個故事到底由活地阿倫來拍,還是西班牙的艾慕杜華來拍,會更好看呢?最後我還是認為後者比較適合,畢竟洛琳娜來自南美,總有點拉丁風情,會比較適合,可是艾慕杜華大概又會選上彭妮露古絲呢。
在北京到香港的航程上,我已把書看了一半,可是在香港那幾天,卻一直忙着各式各樣的會議,於是又把書帶到飛機上,因為往夏威夷途中要在東京轉機,最後東京還沒到,就已把書看完。
幸好,有把英國舞台劇導演法蘭克豪瑟(Frank Hauser)的《導演筆記:導演椅上學到的130堂課》(Notes on Directing: 130 Lessons in Leadership from the Director's Chair)帶上。此書源於豪瑟把他多年的劇場經驗,寫成為12頁紙的箴言,然後發給跟他共事的朋友,直到他其中的一個助理羅素萊克(Russell Reich)收到這份箴言後,就跟豪瑟合作,一起把它發展成一段段的短小文字,去解釋在導演崗位上需要注意的事情。
偶爾有些同業會奇怪,既然已幹了20多年的影視工作,單是在導演崗位上就已10多年,為甚麼還會看這些書。原來在普遍的業界人士眼中,這些書是給一些電影學院學生或渴望入行的人去看的,而不是那些已進入行業的人。我以前一直沒留意到這心態,直至有一年,我給別家公司的一個同事推介羅伯特麥基(Robert McKee)那個幾天的故事課程時,卻被對方的導演冷嘲說這是給門外漢學的,那時候我才明白到,原來有些進入了業界的人,是很抗拒看這類東西的(順帶一提,當你看過那位導演的作品和迴響後,就會了解我對他這個評價並不奇怪)。
但對我來說,不管已是導演,還是渴望成為導演,看這類書也不會有甚麼害處,正如豪瑟在書中扉頁上,就放了美國海軍上將海曼喬治瑞科弗的一句話來提醒大家︰「從別人的錯誤中學習是必要的。你不可能活得夠長,去犯所有的錯。」
當你成為導演後,就很容易變得無法了解別人的想法,那是因為你已經不再是其他劇組的工作人員,能有機會完整地見證一個導演的整個創作過程,除非你一面當導演同時,又去當另一個劇組的副導演。所以我認為看這類書,還是很有用的。反正此書也看得快,我在降落東京機場前的半小時才開始看,接着等了兩、三個小時轉機到夏威夷,最後還沒上機,就已把此小書看完。
我不打算在這裏引述書中那百多段箴言,免得那些功利的、急着要上速成雞精班的渴望成為導演之傢伙,因不想投進時間去看,於是嘗試在這裏得到重點。其實要想成為導演,第一個要求就是要有耐性和毅力,要是這樣的一本小書也看不完的話,那又何必告訴別人你想當導演呢?
到了夏威夷後,因為要忙着看景和去買一支屬於自己的Ukulele關係,都沒怎樣去看書。因為其後要飛往沖繩出席家人的婚禮,於是在離開夏威夷後,我又轉到東京。在路上我開始看《語不驚人誓不休》(Powerlines:Words That Sell Brands, Grip Fans, and Sometimes Change History),那是一本教廣告創作人如何創作經典銘句(powerlines)的一本工具書。記得在2010年,我已買下這書,但在一次旅行途中看了大概三分一之後,不知遺留在機場哪角落,結果只好重買。這書可能不利帶在路上,於是我份外小心,生怕再掉到哪裏又得重買。
歷史能夠證明,所有成功的商業行銷和活動,或是競選,甚至一場戰爭,都必須靠一句經典銘句去支持,因為人的記憶短暫,不能記住太長的東西,所以得推出一個簡單的口號,才方便廣泛傳播。就如在1917年美軍製作山姆大叔海報時,在下面就有一句簡單的標語︰「I WANT YOU」,最後這海報成功為美軍帶來了大量新兵,在美國宣佈參戰後的一年,全國就印了超過900萬張海報,還成為了文化符號。
簡單口號勝千言萬語
當然,許多地區為了招攬旅遊,也會推出他們自己的口號,好像紐約州的「I Love New York」,作者說得對,這句口號雖然已印在每一件宣傳品上,卻仍沒有被徹底使用,因為要是能在每張州警發出的違反交通守則之傳票和罰單上,都印上這口號就更有趣。除此之外,我也喜歡拉斯維加斯的宣傳口號︰「What Happens Here, Stays Here.」(在這裏發生的事,不要讓別人知道),這句話後來一直被誤傳為︰「What Happens in Vegas, Stays in Vegas.」。
當然,也有些非常愚笨的地方宣傳句,好像西西里推出的「Sicily. Everything Else Is In the Shade.」(西西里,其他地方彷彿都沒有陽光),感覺就像大家會在西西里被烤焦一樣。另外還有更蠢的,應該算是孟加拉的「Bangladesh:Come to Bangladesh Before the Tourists.」(孟加拉︰趕在遊客之前快來孟加拉),就如作者所說,大家都會馬上想到一句潛藏的說話︰「謝了,但我寧可等室內廁所蓋好再說。」
電影海報的宣傳句也是一個吸引觀眾的要點。在1998年的《哥斯拉》海報上,它的宣傳語就是「Size does matter.」(大小確實是重要)。這讓我想到,雖然我已忘記了小時候看過的《異形》海報之影像,也忘了那句英語宣傳句,但還能記得那句話的大概意思︰「在太空中沒有人能聽到尖叫」。
許多時候事情的內容,你會忘記得很快,但一句經典銘句,卻會讓你記憶猶新,就像不知多少年沒吃過的M&M'S,我卻一直記得它的宣傳口號︰「只溶喺口,唔溶喺手」。坦白說,關於宣傳語句這方面,華語電影還需多加努力。
【我來了,是要叫人得過癮】
撰文:彭浩翔
祖籍番禺,生於觀塘。集作家、編劇、導演、製片人、演員及藝術家於一身之處女座。尚且幹活,只為供養其網購血拼及極限運動。
本欄逢周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