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為2004年,大角咀鮮魚行學校因收生人數不足,面臨殺校,校長梁紀昌帶領全校師生上街遊行,甚至高調到街市籌款,希望教統局收回成命。事情鬧得沸沸揚揚,教統局為此安排了一次傳媒飯局,以圖挽回輿論主導。席間,當年的局長李國章帶點輕蔑地說:「你哋知唔知鮮魚行學校點解咁窮?因為佢哋改壞名囉。如果唔係叫鮮魚行,叫發達行呀之類,咪唔使窮到要周圍去街市搵人籌錢囉,咪有錢自行辦學囉。」
一句戲言至今印象鮮明,因為眾所周知,李國章出身名門望族(李佩材家族),一個含着金鎖匙出世的富人對窮苦大眾的揶揄,令人想起了法國皇帝路易十六的皇后瑪麗安東尼那句"Let them eat cake",又或是我國晉惠帝的「何不食肉糜」,後兩者的愚昧,還不及前者的涼薄。
這個就是阿瑟王李國章。若大家還記得當年中科合併,他的一句:「權在政府,最後由我話事。」教院風波中,被指威嚇時任教院副校長陸鴻基時說:"I'll remember this. You will pay."為開會時玩手機強辯:「我可以保證局長們能力好多,聽意見是用耳聽,打機是用手去打,不知是否議員不能兩樣一起做,不過我可以說,局長任何時候都可以做到。」高高在上、唯我獨尊的霸道管治,一向是他的風格。
由曾蔭權班子過渡成為梁粉,繼而晉身行政會議,李國章近日接連就學生罷課出言冷嘲熱諷,譬如叫罷課學生不如退學,以讓出學位予副學士生;又指如佔中、罷課可改變中央立場,「我都去參加」;甚至是「西藏都有人自焚啦,但改唔改變到中央政策呢?」其尖酸刻薄,當年今日沒有兩樣。
當年李國章與其拍檔教統局常秘羅范椒芬,被傳媒行家謔稱為「雙鬼拍門」。由羅范1998年出任教育署署長、至李國章2007年離任教統局,二人掌控香港回歸後教育事務近十年。先勿論教育改革弄得一團糟,當局在教育範疇方面的政治監控,明顯未有掉以輕心。二人均在民望極低的情況下離開政府,轉頭又雙雙晉身最高權力機關。難怪在緊要關頭上,「雙鬼拍門」又再出動為特區甚至中央政府瞓身護航。
走了一個李國章、一個羅范,轉頭又來了一個公認庸碌無能的吳克儉。忠字當頭,能力與品格已非當官的條件。即使「吳得掂」下台,後來者能力如何卓越,也只會是李國章、羅范之流的翻版。
在如此這般的大氣候下,孩子們何去何從?梁紀昌校長當年以大衛的堅持擊倒巨人哥利亞,成功保住以照顧弱勢社群為宗旨的鮮魚行學校,成為教育界的傳奇。香港是一個充滿奇蹟的地方,但締造者不是來自高高在上的管治者,而是一群默默耕耘的有心人。衷心向中學校長會主席李雪英、沙田崇真中學校長張文偉、佛教善德英文中學校長何滿添、拔萃男書院校長鄭基恩等,在反罷課政治壓力下,仍挺身守護孩子的教育工作者致敬。
我相信,只要有心人堅守信念,下一代還是可以看見明天的。
Profile:
傳媒人、兩女之母。徘徊於工作與家庭之間,終日嘔心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