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價升勢不斷,資金有限的上車客,只好購買面積較細,如實用100餘至200餘方呎的迷你單位。除了舊樓,新盤亦紛紛推出迷你戶,經典之作是大埔嵐山,推出實用面積只有177方呎的「劏房戶」。單位細,業主唯有加倍地用盡空間,家具要盡量少,最好收得埋之餘,「向上」發展也是一個解決方案。
記者:陳阮素
攝影:黃耀興、楊柏賢
在西環由細住到大的年輕男屋主,首次置業也選擇同區,可以住近家人。因為資金有限,最後選擇買30年樓齡的滿發大廈一個實用200餘方呎單位,他說,「買樓嗰刻已諗好拆牆」。雖然單位原則有兩房,但廳房空間都太細,客飯廳完全無窗,門位亦多,一定要將單位改成開放式才夠用,而且只有他一個人住,一間屋沒有房亦無私隱問題。
Paintswork設計師Cfuwai說,客人最大要求是空間感。除了浴室要有牆,屋內全部牆拆走,廚房亦變成開放式。浴室則較原來擴大。屋主說,「客廳大多一呎,都唔覺得大,不如個廁所大啲」。
特色牆是巨型櫃
全屋幸好無窗台,相對見使。窗戶較大的一旁,闢作寢區,大床是必須的,床的下面是貯物地台。床的側邊度身做小型衣櫃。屋主說,衣櫃足夠擺放夏天衫,冬天衫如大褸則用壓縮袋收藏,再放入地台。
全屋設計特點之一,是佔用較多地方的主要家具,以及煮食用的廚櫃等等,全部靠牆,方便騰出活動空間。而設計上最大驚喜,是電視機背後的特色牆,原來是一個通頂貯物櫃,鞋櫃亦併入其中。
單位內櫳細,所以冇用的家具盡量少買。又例如,不多用的正常餐枱,平時會摺起來,「用到邊放到邊」,反正屋主多數到樓下食肆開餐。另一方面,他想家居耐看有新鮮感,所以選擇全屋用灰白顏色,線條亦以簡單為主,這樣就可以隨時按喜好,換上不同顏色的家居擺設。
屋主雖然買樓已花了一筆,裝修費用慳得就慳,但作為平面設計師,對自己新居有一定的品味要求。他的心得是,花錢較多的主要家具,會光顧連鎖式傢俬店,反而,自己想用多些心思或者自己的設計,融入家具內。例如,他在連鎖傢俬店花了59元買一張小型茶几做餐枱,然後,就自己設計了一個圖案,找印刷公司製成車身貼,再包裝款式平凡的茶几。現在全屋重新裝修加上買家具,大約花了近20萬元,可以有現在的設計質素,可說相當划算。
嵐山177呎兩設計貼士
【度身訂做】
長實新盤大埔嵐山一期首創全港最細屋苑式「劏房」,最細實用面積只有177方呎。想最善用空間,又要住得舒服,找來兩位設計師提供貼士。
設計(1):打造酒店套房
Chill Workshop設計經理Ronald Cheung稱,單位內櫳空間太細, 「冇可能放晒梳化、餐枱、床」,倒不如放棄用一間屋的概念去設計,而是,看成是一人居住的豪華主人套房,或者一個豪華酒店房去設計,住得更加舒服。
屋的中央貼牆擺放5呎雙人床,對面的窗台則擺放電視機。家具盡量減少,為免影響空間感,採用油壓床,床下面可以貯物,又不佔用額外空間。同時,捨棄正常高身衣櫃,只床邊放地櫃,衣物要摺好,放入櫃桶內。而床的另一端靠牆位置,則度身訂做曲尺形多用途枱,既是飯枱亦是書枱。
設計(2):加建閣樓寢區
Rain Field Innovation Ltd設計總監Don Ling稱,由於內櫳空間太細,建議加建閣樓作寢區,這樣可以保留大廳空間,而樓底高度9至10呎已足夠容納閣樓式設計。為擴大全屋視覺空間,一入屋的牆身貼上大幅灰鏡,拉長全廳空間。並在大廳電視位鋪砌文化石牆,一直延伸至浴室,配上浴室的玻璃間隔,令大廳空間擴大至浴室,感覺就大了。同時,廳及廚廁的地下鋪上同一款木紋地磚,一樣有擴大全屋活動空間的效果。
另外,窗台位置是主要光線來源,不要遮擋,最好靠窗放梳化。梳化對面則放地櫃。廚房牆身拆走,加長工作枱面,用作早餐枱。地櫃旁邊以鐵架製造往閣樓寢區的樓梯位置。床尾的空間建玻璃間隔,躺在床上,可望見前方另一掛牆電視。整個裝修費估計約15萬元。
DIY家具 慳錢又夠型
【改頭換面】
不論大家具或者小擺設,DIY改頭換面一下,慳錢又美觀。本身是設計師的Keane,為自己佈置新居,在連鎖家品店買了一個衣櫃,但櫃門的白色膠板太平凡,就去旺角材料店買黑色膠板重新貼上,感覺立時型格得多。
家中的燈泡擺設也是DIY而成,他先在飾品店買下別緻燈泡,再到鴨寮街的電器店買電掣及電線,因為燈座不夠漂亮,所以去模型店買了少許飛機木,製成獨一無二的燈泡擺設。
資料:Paintswork、Rain Field Innovation Ltd、Chill 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