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山下的萬家燈火,隨着市區重建早已罕見,擁有37年歷史的石硤尾南山邨,更是個碩果僅存的獅子山下老邨。邨內有美食、有燈火。老商戶以笑容抵抗世人的遺忘,濃濃人情味,數十年來自成一角。然而今年初,南山邨卻被政府納入重建研究,消失危機頓現。讓我們一同珍惜南山邨,吃一頓人情味的饗宴。
記者:童傑、何嘉茵
攝影:劉永發、林栢鈞、潘志恆、何嘉茵
舊屋邨的價值,在於人的記憶與紐帶。牛下有順嫂,南山邨就有位英姐,見證街坊人情味。
英姐全名呂英,年過八旬。個性剛烈的她,多年來靠一雙手,獨力養大了三子兩女。她常一邊捱苦,一邊接濟落難的南山邨街坊。行俠仗義,在政府未有妥善屋邨管理的年代,她更自發參與屋邨管理,因此街坊都會敬她三分。
今天走進南山邨,你仍可碰到英姐在茶記嘆奶茶。早於50年代,她已在鄰近的大坑東徙置大廈居住,擺「走鬼檔」賣魚,後來丈夫身故,她便撐起頭家,魚汁撈飯。70年代末,南山邨落成,她與子女遷入,改到南山邨擺擋,「當年喺南山邨賣乜都得,魚、菜、肉,搵到錢嘅都賣過。」南山邨是她的希望。
邨內商戶連同街市檔位,約共二百多個,算能自給自足。南山邨是70年代港督麥理浩的「十年建屋計劃」下的產物,比華富邨晚十年興建。邨民遷入時都有各自的期望,如徙置區老街坊冀望可以安居樂業,英姐則深信一定好衣食,「我上過獅子山,望落去,覺得南山邨似隻鑊,仲唔好衣食?」
電影《富貴逼人》中的屋邨打牌場面,亦常見於南山邨,「80年代,我哋一開門就打麻雀玩樂,我玩25蚊底,有時打8圈,打完先煮飯。」
有時候街坊情,未為外人所察覺。英姐早年有位好姊妹,與她拍住上賣魚。遷入南山邨後,因政府大力打擊流動攤販,南山邨落成數年後,亦成「重災區」。兩人失業,英姐便到街市開檔賣熟食,也跨區做過泥工,「我們由賣魚之後一齊睇戲,去到南山邨𠴱陣仲會一齊去茶記。後來佢去咗附近酒樓打工,捱病咗,幾年前過咗身。」
另外有位老婆婆,年輕時有錢,看不起窮人,後來家道中落,晚年要在邨內拾紙皮,且有腳患。街坊們看在眼裏,也覺心酸,不過恩怨早已化為浮雲,彼此守望相助。正是這些故事,成就了一個有血有肉的社區。
今天兒孫滿堂的英姐,正享受南山邨的生活,走在邨、吃在邨。可是到底南山邨除了城大和浸大「飯堂」品香樓,還有甚麼好吃?
《烈火雄心》南山三虎就是出身於這裏。
20條樓齡介乎34至61年的屋邨,將逐步規劃重建,1977年入伙的南山邨都有份。
南山邨只有8幢大廈,高度只有四十多米,走廊很長。
讓我們,繼續過公屋打牌的日子。
各層的生活空間一般靠向走廊,衍生成公共空間。
必拍景點
到舊邨尋舊香港,是不少攝影人的憧憬。南山邨的彩虹攀架及樓層環境,都非常值得用照片記錄。
南山邨外攝團
日期:9月21日下午4時
費用:免費
前往方法:港鐵石硤尾站B2出口集合,步行約10分鐘。
查詢: http://www.photoblog.hk
財記士多 學生糖果基地
從前,在超級市場及便利店還未出現的年代,每個公共屋邨至少有一間像財記的士多,為大家提供零食、酒水甚至玩具,細小空間猶如一個藏寶地。六十多年前,財記士多本來在擺花街開檔,因生意欠佳而遷至大坑東邨,直至一九七七年才搬到現址,供應邨內居民的生活所需,與這條老邨一起成長。
「當年高峯期一日最多可以賺到數千蚊,最多人買糖果,毛利最高就係煙同埋酒。」今年七十有一的王老闆說。時代轉勢,屋邨正在老化,加上超市壟斷,人流少、生意淡,小店相繼倒閉。南山邨以前七間士多,現在只剩下三間。雖然生意難做,但因老媽難捨,十年前,原是職業司機的王老闆便回舖幫忙,決心經營下去,朝五晚十二,風雨不改。他嘆口氣說:「做士多搵得少,一日要做成差不多二十個鐘先維到皮,所以特別困身。夏天熱冇冷氣,冬天又食正西北風,每日賺得雞碎咁多,做得幾多得幾多啦。」
懷舊零食 日漸被淘汰
店內現在約有三十款糖果小吃,部份仍保留昔日的包裝。雖然沒有任何廣告宣傳,但只要一看便認得出來,這就是屋邨士多的獨特風味。不過,這些懷舊零食亦避不過被淘汰的現實,眼鏡朱古力再也找不到,奶嘴糖、太空糖和出奇蛋都轉了新包裝,其中一半舊品牌亦已轉為新派糖果。「我哋唔同超市,可以逐粒逐粒買,批發商見你攞貨少,有啲索性唔做你生意,產品種類比幾年前少咗好多。」不過,士多在中小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始終無可取代。採訪時,剛是放學時段,三五成群的中、小學生走到士多,在零食陣打轉,買下五顏六色的小包糖果和用晾衫夾夾着的薯片,喝下一支冰涼的汽水,嘻鬧一番才離開,這就是他們的基地。
財記士多
南山商場2樓86號舖
嘉湖 性格人氣小館
認識嘉湖,緣於它的上海糭。除了糭,甚少人知道它原是間以售賣豆漿和粢飯等起家的上海小館。「你今日去嘉湖採訪?今日唔知佢有冇開門㗎喎,平日神龍見首不見尾,要食都好講彩數㗎。」問過數位南山邨老街坊,他們的答案竟出奇地一樣。原因是端午節後,他們會休息至少一、兩個月。即使開店,營業時間也只有四至六小時,下午兩時多便關門。
食物款式選擇少,平日只有上海麵、上海雲吞及豆漿供應,周六周日才有粢飯和小籠包等點心。這麼有性格,問到老闆區偉權為何「唔憂做」,他笑說:「我哋好懶,但係懶得太耐,都要做吓嘢先得。其實我哋好少本邨人幫襯,主要靠外來客,每逢假日好多人都會專登揸車嚟食早餐,所以先有多啲食物選擇。」
全自家製 非一般茶記貨
看它在牆上的餐牌,坦白說,食物不算便宜,在一般消費不高的老邨,做的不是街坊生意,默默留守三十多年算是異數。話說當年,店子於一九四九年於黃大仙下邨開業,創辦人是區偉權的外公陸先生,他將包糭的手藝寫成秘方,傳至女兒區老太。區偉權原是在酒店打工,數年前和姐姐接母親棒打理舖頭,手藝至今已傳至第三代。
雖然端午已過,採訪當天因有熟客訂了一百隻糭,小店忙個不停,賣糭依然是主要收入來源。「我哋賣得呢個價錢,就要保持質素,所以乜都自家製,否則客人發覺俾人搵笨,就唔會再幫襯。」招牌榨菜豬扒幼麵,豬扒不是一般茶記貨色,不用雪藏貨,堅持每日從街市新鮮買貨;不用鬆肉粉,只用人手搥鬆,沒有坊間的死韌。榨菜每朝即炒,鮮香爽脆,是家常的味道;豆漿新鮮磨製,不死甜,有很濃的豆味。在這裏用餐很舒服,他們不像外間的茶記侍應衝鋒陷陣,也從不催促客人。慢慢傾,慢慢吃,很有優閒的感覺。
嘉湖
南豐樓104號地下
南樂園 實力派老粥店
南山邨平台,都是冬菇亭食肆。一間已有三十多年歷史的老粥店,簷篷瓦頂,開放式的格局,沒冷氣,只有幾張摺枱,是第一代的冬菇亭食肆模樣。它只做早午市,每天凌晨兩點師傅們便準時回舖,密鑼緊鼓熬粥底、炸油條、炒粉麵,弄至廚房蒸氣氤氳。糭子、豆漿和粢飯這些外間多取的現成來貨,他們卻堅持自家做。粥底用上頂級泰國米和白果腐竹,以明火熬至少三小時,綿滑清香;粉麵分三、四次炒,保證熱辣辣。
早上六時一到,閘門拉開,不少老街坊陸續來訪,有的是趕返工、上學的人、有的是剛晨運回來的老人家……為的都是那簡樸廉價的早點。多年來,這間老粥店伴隨着一班老街坊,在這匆匆忙忙的都市中,尋找一刻的寧靜感。
南樂園
熟食檔平台1號
還有… 集體回憶走鬼檔
每逢夜晚,南山邨都換了另一種光景。入黑,流動小販檔開始營業,小販們推着兩、三架迷你手推車,有的賣香噴噴的魷魚、有的賣新鮮出爐的雞蛋仔。營業至凌晨時分,是附近老街坊和城大學生的深宵慰藉。
歷史最悠久的,要數到那個蠔油魷魚檔,檔主庭伯兩夫婦原在深水埗一帶的戲院門口擺檔,已有四十多年歷史。隨着舊式戲院式微,他們在九十年代便轉擺屋邨。自製的一部木頭車,設計巧妙,下面開着火水爐,溫着一條條沾滿蠔油玻璃芡的魷魚。最吸引的是那秘製醬汁,微辣,加點麻油,特別惹味。今天,庭伯年事已高,已由媳婦坐鎮檔口,但魷魚伯伯仍是老街坊的集體回憶。
蠔油魷魚及雞蛋仔檔
地點不定
部份圖片由Photoblog.hk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