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少流出】
每個香港人屋企應該都積存有不少「神沙」,金管局收銀車大駕光臨前,記得檢查清楚,部份可能歷史悠久,隨時是古董,價值不菲。香港歷史博物館榮譽顧問鄭寶鴻指,1980年的一毫子,當年因為鑄造量有限,很少數量流出市場,收藏價至今升值至100至200元。
現流通硬幣重3萬噸
金管局指香港的硬幣主要用銅、鎳、鋅或電鍍鋼鑄造,1863年香港鑄造第一套硬幣,至今已有150年歷史,至於常用的一元就在1960年首次發行,面值及面積是當年最大,所以俗稱「大餅」。近年市面硬幣流通量不足,金管局在2012及2013年更鑄造3萬枚硬幣,面值約8億元。截至去年底,本港流通的硬幣總數接近60億枚,重3萬噸,相當於2,000部雙層巴士。
鄭寶鴻稱,金管局派收銀車是公德無量,因為香港硬幣十居其九都不值錢,通脹速度比收藏硬幣升值更快。他認識有長者將收藏的硬幣拿去銀行換紙鈔,還要被收手續費。他以1950年英皇頭像的一毫子為例,一般只升值二至三倍,除非是金光閃閃,才有升值幾十倍的潛力。
不過,物以罕為貴,1964年鑄造的香港五仙,因鑄造量非常少,收藏至今升值價可逾1,000港元。而1980年的一毫子,至今升值至100至200元。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