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學英文 - 劉紹銘

古法學英文 - 劉紹銘

嶺南大學舊同事歐陽楨(Eugene Chen Eoyang)教授大概因為看過我曾寫過〈英語算老幾?〉、〈吃飯的工具〉和〈你一定要愛英文〉這幾篇「勸學」文章,最近把他在浸會大學翻譯的心得整理出來的小冊子送給我,名為“Errors and Infelicities: A Workbook for Chinese Students of English”。
歐陽楨在香港出生,1946年隨父母移民美國。在哈佛和哥倫比亞兩家大學修讀英國文學,得碩士學位後即為紐約極具規模的出版公司Doubleday聘去,負責編輯旗下Anchor Books平裝本(paperback)的學術叢書。1966年改讀比較文學。1971年學成留校任教。1996年受聘為香港嶺南大學英語系講座教授。
《Workbook》在“fluency”(流暢)一節這麼說:“Fluency in writing reflects an easy flow which makes it easy for the reader to follow the exposition. In English, extraneous words often clog the flow of the prose, like a stopped-up faucet, and redundancies create a sense of impatience and irritation in the reader.”
這也是說,文字書寫,最忌冗詞,有時less is more。但這不能一概而論。歐陽楨認為,大概因為中文是一種「單音節」(monosyllabic)的語言,所以比較容易接受「冗詞」(redundancy)。譬如說李白的〈玉階怨〉中「玉階生白露」一句。「露」自然是「白」的,翻譯成英文“white dew”就顯出“white”這個字是「多餘」。但在中文意境中「白」卻與「玉階」相對而成的parallelism,不可或缺。
“Usage”一字,字典多譯為「慣用法」,其實或可譯為「成規」,因為「成規」是硬不講理的。歐陽楨說:“Usage refers to commonly accepted in a language. Sometimes usage makes no sense, as, for example, the expression in English, “It's raining”, when there is no antecedent noun for “it”, and one has no idea what “it” refers to. ...Usage is not something one argues with: custom and convention determine usage, not logic.”
「依我看」如果你翻譯成“to my opinion”就犯錯,因為「成規」的英文說法應是“in my opinion”。“To my opinion”不對,“on my opinion”也不對,一定要說“in my opinion”。“Usage”就是這麼霸道。
坊間有不少專為自修英語而編寫的參考書。有些是為背誦、強記的「文選」。舊時香港學制,中小學生都得背誦唐詩,宋詞和《古文觀止》。要寫好英文,其實也得遵守這種「古法」。大陸文革後曹禺訪美,從來沒喝過洋水的英若誠先生隨行做翻譯。他多次現場獻藝,字正腔圓。後來李歐梵跟我陪他喝酒聊天,問他在那兒學的英文,他說字典、電影、英美文學名著。他說曾多年抱着經典小說風雨不改的背誦、強記特別感人的句子和片段。
強記下來的句子和段落,日後會成為你記憶的一部份,附有auto-check功能,會及時亮紅燈,不會讓你寫出“to my opinion”這些不合語法的句子。我老師夏濟安的英文師承Charles Dickens,因病卧床那一年,早晚作伴的不是《苦海孤雛》就是《塊肉餘生記》。夏老師正是一個以古法修鍊成材的例子。母語是英語的人做夢也不會犯“to my opinion”這種錯誤,因為他們自出娘胎就是聽着和說着“in my opinion”長大的。我們要在這方面彌補先天之不足,只得依古法充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