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蘭獨立公投,無論結果是甚麼,都有五大教訓值得讓香港人,尤其是特區和北京的官員反思。
一,自從08年金融海嘯,各國央行競逐式擴張資產負債表,物價通脹只是表象,真正的影響是拉闊了貧富的距離。當資本氾濫,懂得利用金融手段的人,雖然是紙上富貴,但數字上還是賺到更多的賬面利益;單靠勞力去謀生的低下階層,衣食住行樣樣都更難負擔。政客不但不會講出不方便的真相,除了要求政府更多的財富再分配,就是將矛頭指向各種敵人;在社會內,階級的分化是最基本的手段,對外矛頭則指向「外敵」。
二,蘇獨背後,民族大義還是政客高舉的旗幟,真正原因說到底還是經濟。蘇格蘭人口佔聯合王國的8.4%,但生產全國四成的可再生能源,加上北海氣油田的權益,蘇格蘭人難免相信獨立等於獨佔這些好處。利之所在,才是這場政治運動的真正推手。現在的蘇格蘭人均收入為25,600鎊,約為整個聯合王國的平均值26,700鎊的96%。根據蘇格蘭民族黨(Scottish National Party)的計算,要是獨立後再加上北海氣油田的利益,蘇格蘭人均收入將躍升到30,000至31,000鎊。
三,蘇獨,最大的推動力是錢,最大的阻力,也是錢。蘇格蘭政府雖然是高度自治,但財政權卻掌握在西敏寺政府手上。事實上,西敏寺不但沒有多拿蘇格蘭一分錢,反而每個蘇格蘭居民得到的每年10,212英鎊津貼,比起整個聯合王國的平均8,588鎊要高出接近19%;至少這是統派的說法。當然,蘇格蘭對全國的稅收貢獻,也高於全國的平均值。說到底,羊毛出自羊身上,天下沒有免費午餐,道理不難明白。蘇格蘭人相信,不向西敏寺進貢,也不用西敏寺照顧,但保留了北海氣油田和各種能源利益,說到底,只要財政獨立,政治獨立和富庶不是夢。
四,蘇獨派面對的最大難題,是獨立後的貨幣制度。蘇民黨在過去一直有研究獨立後貨幣政策的安排,原則上繼續使用英鎊沒有技術上的問題;蘇格蘭三大結算銀行,亦有發行本身的鈔票,但由於沒有自身的儲備,在08年金融海嘯時蘇格蘭銀行仍然要英倫銀行出手拯救。蘇格蘭銀行欠下英倫銀行的龐大債務,要是以英鎊償還,蘇格蘭在可見將來也沒有可能財政獨立。穩健財政是自治之本,又見一例。
五,蘇格蘭和聯合王國的一國兩制,行之有效,蘇格蘭人,本來不抗拒一國,至今也大概有一半人對問題不置可否。一國和兩國,真正關心的大多是政治活躍分子。但是當議題在主流中醞釀,也由身份意識認同的討論,轉移到利益分配的問題。反過來說,沒有大政府有形之手不斷分配再分配,主流沉默大多數也管不了誰是宗主國,反正生活過得好就是。我不知道蘇獨派有沒有指責這種不問身份只問生活的人做「蘇豬」,但歷史的教訓是當政府有形之手的權力越大,就越多人想操控這一隻手,來完成自己的願望,也成就自己的政治地位。小政府高度自治,是多文化國家的管治方法之一;另一個穩定結構,就是強權高壓。聯合王國由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實屬不幸。其他國家政府,也沒有學到這個歷史的教訓。人類總要犯同樣錯誤,尤其是政府,更是屢錯不改,一錯再錯。
李兆富
獨立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