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蘇獨公投看「有益的疏忽」(傳媒人 賈荃) - 賈荃

從蘇獨公投看「有益的疏忽」
(傳媒人 賈荃) - 賈荃

蘇格蘭公投決定是否脫離英國獨立,看在香港人的眼裏,大概是五味雜陳的。蘇格蘭自然有千百種理由,向英國要求獨立。大不列顛的成員,無論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還是北愛爾蘭,都有特別的構成方式,不是外人可以艷羨得來。但在大一統的傳統觀念之下,華人最不能理解的,恐怕還是英國為何能夠坐視蘇格蘭搞獨立公投,並且承認這一結果的合法性。難道面對坐擁北海油田豐厚資源的蘇格蘭,英國政府不應該不惜一切代價,將蘇格蘭留在英國嗎?
英國是商業國家,在立國的邏輯上與中國這樣的農業國家大相徑庭。當年英國的堅船利炮,打遍天下無敵手,殖民地遍佈全球,號稱日不落帝國。然而,打開大英帝國繁盛時期的地圖仔細觀察,會發現英國的殖民地,幾乎全都掐住環球航運的要道,如南非的好望角、北非的蘇彝士運河、亞洲的馬六甲海峽,以及太平洋、加勒比海上不計其數的小島,甚至包括香港這樣的港口城市。英國沒有日本對台灣那樣看待殖民地的熱忱,更沒有同化殖民地的遠大目標。因此英國在殖民地的所作所為,既談不上殘暴,也談不上恩惠。多數時候,英國扮演的角色,就像坐在救生台上觀察的救生員,只有遇事時才採取行動。
英國的這套行事邏輯,來自她在歷史上嘗過的慘痛教訓。就英國本土而言,不是沒有發生過暴力革命,也出現過像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這樣的鐵腕人物。但是英國最終的和平,卻來自不流血的光榮革命,倚靠的是協商,而不是霸權。英國人從此學會一個道理:只有和平才能換來和平。
而在海外,英國則在美洲問題上吃過大虧。18世紀美國獨立戰爭,起初英國堅決鎮壓。但是國內卻有反對開戰的聲音,認為讓北美殖民地獨立更有利於英國的全球利益。十幾年的戰爭下來,英國最終還是收手了,承認美國獨立。時到如今,英美之間仍是統一戰線的堅定盟友。英國人又學會一個道理:領土不是最重要的,強迫留在一起吵鬧的夫妻,不如分手以後惺惺相惜的朋友。
英國的這套思想,後來被發揚光大,成為保守主義。保守主義的精髓,在於堅決不相信任何用人類理性建構出來的美麗新世界,而寧可用日拱一卒的方式循序漸進。如果遇到爭端,保守主義者傾向於將問題擱置,而不作任何激進的、急功近利的、意氣用事的決斷。這種思想,有人稱之為「有益的疏忽」(salutary neglect)。蘇格蘭的獨立運動,持續了近半個世紀之久,直到今日水到渠成,當然也體現了保守主義智慧。公投一役,對雙方來說,都不是痛苦的抉擇。
話說回來,英國保守主義對中國也有影響。比如,鄧小平就是頗有保守主義思維邏輯的一個人。他在處理香港問題的時候,提出一國兩制,並承諾50年不變,就有「有益的疏忽」的智慧。而在釣魚台問題上,鄧小平說過:「我們這一代人智慧不夠,我們下一代人總比我們聰明,總會找到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好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選擇讓時間來解決問題,這也有保守主義的遺風。
有些香港人崇拜鄧小平,認為他是偉人,覺得因為他才有香港回歸後的繁榮、穩定。但是,再偉大的人也會黃鶴一去不復返。我們是否要期待下一個鄧小平的出現,才能救中國、救香港呢?當然不。中國那麼大,人那麼多,永遠不可能指望一兩個人帶來多少實質的改變。真正洞悉歷史的人會明白,掌權者實際擁有的力量,並不如其呈現的那麼多而強大。很多時候,權力不過是被民意裹挾向前罷了。即以英國為例,當民智開啟之後,政府能做的,除了順應民意外,難道還有他途嗎?所以,有志於推進香港和中國民主化進程的智者,會努力於民間,而不是整天盯着幾個中常委有甚麼新指示或暗示。
「自己地方自己救」,香港人真正該做的,是救自己,喚醒自己。一方面,堅守我城近兩百年的文明歷程;一方面,不相信任何人給我們勾勒的畫餅充飢的「天堂」。須知道,這是漫長的過程,不求速成,不求翻天覆地的改變。

賈荃
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