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可引發鼻咽癌及淋巴瘤等致命癌症,香港大學最新研究發現,常用於治療骨質疏鬆症藥物「帕米磷酸鈉」有助抑制由EB病毒引起的腫瘤,實驗顯示注射該藥的患癌老鼠組,死亡率可降低至一成,生存期較無治療老鼠長40天以上。
研究由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副教授涂文偉領導,首次利用「人類化小鼠」模型進行研究。方法是將高危患癌的老鼠分成兩組,一組10隻老鼠注射了帕米磷酸鈉,與另一組11隻不獲注射的老鼠作對照比較。結果對照組老鼠全部生長癌瘤,其中9隻死亡,死亡率82%,生存期約60天。注射藥物組則只有2隻老鼠發現癌瘤,一隻死亡,死亡率大減至只有一成,生存期多於100天。
副作用低過其他療法
涂文偉表示,治療原理為帕米磷酸鈉可活化一種細胞的免疫力,並能識別EB病毒誘發的腫瘤及正常細胞,然後殺滅癌細胞及消除腫瘤,此藥的副作用遠低於目前各項癌症治療,估計兩、三年內可進行人體臨床研究。研究結果已於國際期刊《癌症細胞》發表。
另外,中文大學支持由政府資助的全港性「大腸癌篩檢先導計劃」,建議先資助61至70歲市民參加。中大賽馬會大腸癌教育中心2008至2012年,為逾萬名50至70歲,沒有大腸癌症狀市民進行大腸癌篩查,顯示61至70歲組發現後期腫瘤和癌症比率較高,這年齡層的市民對大腸癌篩查的心理障礙也相對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