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Leica相機收藏家蘇彰德私人斥資逾億元活化三級歷史建築的跑馬地毓秀街11號,創辦全港首間攝影博物館。博物館展出逾60部Leica相機,包括1954年首部Leica M3相機,價值百萬元。蘇坦言保育歷史建築「絕對唔會賺錢」,但香港不應只是拆卸重建。他指政府應推動私人保育工作,保留我城的歷史面貌。
記者:譚靜雯
逾80年歷史的毓秀街11號,樓高三層,大宅洋溢濃厚的裝飾藝術(Art Deco)建築風格。本身是律師的蘇彰德熱愛攝影及文物保育,收藏不少相機、照片及攝影集等。在跑馬地成長的他,兩年前機緣巧合下,斥資9,000萬元購入毓秀街11號,「咁靚嘅歷史建築,本身已經係一件藝術品,有錢未必買到,拆咗太可惜」。他花費1,500萬元為這幢舊建築注入新生命,創辦F11攝影博物館。博物館幾乎每一個部份都與攝影相關,如大門設計是參考Leica M6相機橫切面、洗手間內展出攝影大師作品。但博物館仍保留原有的建築特色,包括木樓梯的扶手及幾何圖案、外牆的梯級形線條、工人專用的「妹仔梯」等。
F11攝影博物館創辦人及總監蘇彰德稱,今次活化除希望引起公眾對攝影的興趣,更重要是鼓勵私人業主做保育工作。他承認在香港做文物保育「絕對唔會賺錢」,現時每月開支達六位數字,短期內難以達至收支平衡。但他希望首五年用自己資金支持博物館營運,又笑言﹕「希望到時唔使賣相機!」
預約參觀排到11月
蘇彰德稱,本港逾八成歷史建築屬私人業權,他指如果業主願意花錢保育,政府應要有政策協助,舉例可為私人歷史建築的業主提供稅務優惠或配對基金,又舉例英國倫敦對住宅或寫字樓用地需求大,「但倫敦都做好保育工作」。博物館將免費開放,但參觀者需提早預約,每星期會舉辦3至4次的導賞團,每次4至6人,他更會親自帶領導賞團,但目前預約參觀已排到11月。博物館更會舉辦交流會,長遠更會資助本地攝影師到海外深造及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