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炒王梁心欣和孫柏文「不約而同」叫人入酷派(2369),表面理由是大陸政府暫時禁售iPhone6,消費者要「體驗」4G,惟有找部國產機「袋住先」;睇深一層,其實孫梁二人都是看好大陸4G上客,因此推斷酷派有值博率。
早在2004年,香港已經有3G服務,也有智能手機;我還記得當年用那部行Windows的HTC。但一直要到iPhone出現,智能手機和無線上網,才成為主流。話說回頭,在大陸上4G,iPhone 5S也可以,只不過,酷派的4G機,一千人仔落樓,完全是另一個市場;iPhone6對酷派,就好像Tesla S對比亞迪,都是車,但就是不一樣。
貿易保護主義,逼消費者用次貨;有錢有方法的大戶,就付出溢價炒水貨。國產機,結果還是打不進世界市場。大陸政府和既得利益,只見到中國市場;沒有技術可言,只會來料加工,手機的競爭模式,也只有鬥平。當一類產品進入了價格競爭的階層,傳統智慧告訴我們,投資者還是不要拘泥誰是第一,誰排第二,因為勝出的一家,很大可能是以毛利率換取市佔率,從賺錢角度來看,意義不大。
早幾天在《華爾街日報》見到我的偶像Peter Thiel撰文,題為「Competition is for Losers(競爭是失敗者的玩意)」。Thiel說,航空公司生意夠大吧,客戶夠多吧,可是每程機票平均價錢178元,利潤只有0.37元;可是Google一家獨大,500億元的收入,有21%是利潤。當然,賺錢不是唯一的標準,但是成功的企業,就算在最擠擁的市場,也找到自己獨有的空間。又以智能手機為例,世界上只有iPhone和其他手機;無錯,雖然其他手機大多數是行Android,不過,Google又不是靠智能手機食糊開飯;不費一兵一卒,卻贏了運作系統的競爭,不戰而屈人之兵,神級的戰術,代價就由酷派這種真心難求的公司去負擔。
「每家成功的企業,都有一條獨門絕活,每一招都是解決社會上一個獨特的問題。可是所有失敗的生意,都同樣逃避不了競爭這條不歸路。」Peter Thiel的結論不是新鮮事,就算再聰明的人,偶爾也忘記這個道理。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