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普選動搖公務員系統(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假普選動搖公務員系統
(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人大大石壓頂,政改一錘定音,對公務員的震撼不會比一般市民小。
在李飛的簡介會中,唯一膽敢提問的高階官員是運房局副局長邱誠武,其他出席者不是沒有問題,而是心知提出疑問或建議,都只會浪費雙方的時間,完全無補於事。
過去特首在施政方面一意孤行,如今中央在政改方面同出一轍,公務員不能對他們的決定有任何異議,只能在執行時盡力配合。
從前不少部門都有「不做不錯」的傳統,今後這做法一定會變本加厲,減少或避免錯誤的最佳方法是不說、不做、不理,只要能證明事不關己,誰也不可以叫你勞力勞心!
中央及特首只視香港的公務員為專責執行的技術性官員,公務員則會越來越多把執行職責外判給承辦商,不論是大型工程項目或是前線的接待服務,因為這也是一個「少做少錯」的有效方法,而且也與政府希望進一步推廣的「公私營合作」相配合。
公務員若要向中央或特首提出異議,只能作「技術性擊倒」,再不可以單從政治或民意角度考慮,否則便會有踩入禁區、以下犯上的嫌疑。
公務員向上司說不最常用的技術性理由,一是「計唔掂數」,二是「專家冇計」。
「計唔掂數」包括財務與時間的考慮。例如扶貧完全是錢的問題,建屋計劃則是時間的問題:十年後扶貧支出將會無以為繼,公屋興建數目遠遠落後,面對這些推算,問責團隊及特首除非早有對策,否則一定寸步難移。
泛民聲稱他們是「一整代的人受騙」,公務員何嘗不是?
曾蔭權當上特首,令公務員重拾信心,如果政制繼續開放,普選民主成份增加,公務員對香港的有效管治會更舉足輕重,當中最優秀的公務員領袖勝出特首選舉的機會亦更高。但按照人大通過的方案,公務員候選人獲提委會半數支持的可能性絕對不大,因為提委會成員事前不可能與這位候選人建立關係交情,事後亦恐怕這位特首對整個公務員系統的控制足令他權傾一時對誰也不會賣賬,除非建制派完全沒有合適人選,否則今後公務員「轉任」「升職」特首的機會幾近於零。
一如「普選」出來的特首,未來的公務員更要「愛國愛港」。惟有這樣中央才能百分百放心,不論選出誰人當香港的特首,整個公務員系統也會監察特首工作與表現,成為令中央完全放心的有效工具。這個發展趨勢和技術安排必須越快越好,以便能與特首的普選配合,現役的高級公務員若不能「與時並進」,恐怕很快即會被投閒置散,然後被選擇自動提早退休。
今天不少公務員已認為「官不聊生」,除了人權高張投訴成風、傳媒偏頗助長氣燄,官商勾結的憂慮與不滿亦有以致之;未來特首若能以真普選無篩選的方式選出,絕對有助平息市民的怨氣與懷疑,因為參選的候選人不可能漠視民意,而選民亦有換人的權利與機制。假普選的勝出者能否或如何減少公務員「官不聊生」的程度及市民對「官商勾結」的怨憊?不但人大與特區政府提不出保證,市民及公務員也不會有信心,所謂「真普選」最終只變成比現在更小圈子的香港式普選,公務員執行任務時更易成為市民的出氣對象,當會是人之常情。
羅范椒芬認為特首若經「普選」選出,立法會「妨礙」特首施政的權力應受到進一步約束,好讓這位特首能盡展所長滿足民意,其實現今的特首已大權至令中央擔憂的地步(否則不會千方百計阻止泛民派人參選),公務員他日若須服侍一個更不受立法會約束的特首,除非彼此真正同聲同氣,否則個人的感受、公眾的印象與權責的重要程度只會每下愈況,如果不是繼續薪高糧準,公務員將不會是年輕一代精英嚮往的事業前途。
新一代的公務員將會把過去港英時代的傳統與制度徹底打破,逐漸與內地的官員看齊,雙方的交流會更多更深入,現有的公務員若不認命與聽命,從而與中央及未來特首建立互信,就只能原地踏步,直至退休為止,一個「假普選」選出的特首越強勢,與市民衝突的機會越大,一眾秘書長與署長拿着的燙手山芋經已不少,又何堪再百上加斤?

周信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