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民四大投資風險

股民四大投資風險

正進行國際路演的阿里巴巴,備受全球投資者追捧,新股認購更傳聞一早爆滿。不過,投資阿里其實亦存在不少風險,早前美國政府的「美中經濟及安全審查委員會」曾發表報告警告指,買入阿里將令投資者要面臨一定風險。
事實上,阿里巴巴自己亦「戴定頭盔」,在其招股書中大篇幅花近44頁,分四大範疇,包括業務及行業、企業架構、中國營商以及美國預託證券及發行,詳列投資阿里可能面對的風險,除確保投資者能夠「安心上路」外,亦避免日後有股東投資蝕本,而對阿里興訟。

【業務及行業】

法律風險: 阿里將有機會面對不同的法律訴訟,包括若其平台上出現翻版、假冒等產品或會遭到索償,阿里亦有可能成為反壟斷及不公平競爭的索償對象。
同業競爭風險: 阿里將要面對來自中國及全球科網公司等的競爭,若未能成功通過產品多元化方式吸引客戶,有機會令阿里的電子商貿成交總額及用戶活躍度大減。
支付寶風險: 阿里的電子商貿交易有近8成通過支付寶作交收,但中國監管機構及第三方機構正注視網絡和移動支付服務,或會削弱支付寶的便利性或實用性。
稅務風險: 中國的電子商貿市場仍在發展中,中國政府或會要求阿里協助向淘寶上的賣家收取稅項,但賣家有機會為避免交稅而直接退出淘寶市場。

【企業架構】

同股不同權風險: 阿里實行合夥人制度,包括管理層在內的合夥人有權提名董事會多數成員,但實行有關的架構安排將限制其他股東提名及挑選董事的權利。
「可變利益實體」(VIE)架構風險: 阿里採用的VIE架構,即股東定義上不是直接投資於阿里的真正實體。若中國政府日後視VIE架構未有遵守針對外國投資禁令,阿里可能要受罰。
牌照使用權風險: 阿里若失去由其VIE架構擁有的相關牌照及認可的使用權,將會對其業務帶來影響。
與大股東利益衝突風險: 作為阿里大股東的軟銀將可委任一名董事進入董事會,而軟銀在履行其股東權益時或會與其他股東的權益有所衝突。

【中國營商】

政經政策風險: 由於阿里的業務及收入來源均主要在中國,故此內地的經濟、政治及法制的發展將對阿里的營運及財務帶來重大影響。
監管風險: 按照中國的反壟斷法,阿里日後於中國進行收購合併行動時,有可能需先經中國商貿部批准認可始能進行,或會影響阿里透過收購作進一步的增長。
審計風險: 阿里絕大部份業務均在中國,招股書內的審計報告未有受到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的全面審查,股東或會對阿里財務報告的質素失去信心。
滙兌限制風險: 內地對人民幣滙兌實施限制,阿里指現有或未來的滙兌障礙有機會限制集團運用其收入,當中包括兌換成外幣派息予阿里的股東。

【美國預託證券及發行】

重返中國上市風險: 阿里指出或有機會重返中國上市,屆時其合規費用將會增加,有機會令阿里於美國上市的股價出現波動。
公司管治風險: 於美國上市的阿里被視為外國公司,可獲紐交所豁免部份公司治理要求的規定,包括董事會不需要以獨立董事佔多數及不需由獨董組成薪酬委員會。
披露風險: 由於阿里被視為外國公司,將毋須如美國本地公司般,經常要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報告和財務聲明,故阿里的股東得到的保護可能會較少。
保護權益風險: 阿里的註冊地位於開曼群島,加上主要業務均來自中國,大部份董事居於美國以外的其他地方,美國投資者或難以於通過美國法院向阿里進行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