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中國網球好手彭帥在攝氏30多度的高溫下出戰美國網球公開賽女單四強,激戰120多分鐘後因持續出現抽筋、作嘔及呼吸困難,終不能繼續比賽,要坐輪椅離場。她在經過約3小時治療後嘗試憶述當時情況,只是感覺比賽後段身體非常熱,聽覺開始不清楚,甚至感到頭暈及不能呼吸,從症狀來看,已經不是一般運動性抽筋,而是運動性熱衰竭。
聽覺不清 皮膚發紅
在炎熱潮濕環境中進行劇烈運動,因運動產生的熱能不能夠有效揮發,加上疲勞、體內水份和電解質過度流失,又沒有適當休息和補充,較常出現是運動性肌肉痙攣,俗稱抽筋。然而,當情況持續但仍堅持運動,運動員可能出現氣喘、無力、惡心、嘔吐、聽覺不清和頭痛,這亦是較嚴重的運動性熱衰竭。
當這情況發生時,應立即停止運動和接受治療。但若然駐場醫護人員或運動員並沒有察覺到嚴重性,而勉強繼續比賽,就可能發展成運動員中暑。這時因為運動員體溫可能已達至40℃或以上,中樞神經調節功能亦會出現障礙,患者會出現皮膚發熱發紅和乾燥、頭暈、身體虛脫,甚至陷入昏迷。
要避免運動熱衰竭或中暑,除了日常要有適當鍛煉加強體適能及身體耐熱條件外,亦要注意炎熱天氣時運動衣着,應穿淺色輕便乾身和容易散熱的運動服。適時補充水份和電解質亦很重要,比賽中引入休息時段是有效措施,正如今年巴西世界盃的cooling break就是好例子。如不幸出現運動性熱衰竭,應該立即停止運動,到陰涼地方休息,補充足夠水份和電解質,亦可於頭部、腋窩及腹股溝放置冰袋降溫,嚴重患者或需要輸入生理鹽水及立即送院救治。
撰文:香港賽馬會運動醫學及健康科學中心執行總監容樹恒醫生
隔周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