揑造的民主無法持久(獨立研究員 徐子軒) - 徐子軒

揑造的民主無法持久
(獨立研究員 徐子軒) - 徐子軒

普選框架出爐至今超過兩周,各種政治、法理、社經上的討論所在多有,無論贊成與否,相信香港朋友都漸有定見。不放棄的朋友據說要先發動一日罷課抗議,教育並不限於教室內,街頭巷尾何處都可以是實踐殿堂,不妨建議一本書給學生們,以及香港朋友們在靜坐抗議時閱讀,這本書叫做Empress Dowager Cixi: The Concubine Who Launched Modern China,中文就簡稱為《慈禧》吧。
在《慈禧》裏,作者使用大量資料還原太后與清國的當時面貌,筆者想分享的是關於清國改革變法的一些部份。1905年的清國派出了五大臣,出國考察憲政。一年後,皇太后懿旨下令準備立憲,以求「君民一體」,在日本的梁啟超認為「從此政治革命問題可告一段落」,在當時的清國也引起了相當的迴響。1908年,清國頒佈《憲法大綱暨議院法選舉法要領及逐年籌備事宜》,模仿日本強調皇權萬世一系,不可侵犯,但同時也在法律範圍內,允許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等自由,以及人身、財產權等基本權利保障。不過,這部憲法並不為當時傾向英國憲政的立憲派所贊同,革命黨更是要「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因此慈禧逝世不久,清國的命運也隨之告終,此為後話不表。讓我們先擺脫漢族中心與勝利者書寫的共和史觀,來看看這部憲法給予清國人民的選舉權。
依照上述的選舉法要領,以及隨後公佈的《各省諮議局章程及議員選舉章程》等法案,清國人民所擁有的,是一套有條件的普選。普選條件大多仿自歐陸,在平民方面,成為選民與被選舉人的資格,主要是男子的年紀(前者25歲以上,後者30歲以上)與被選舉人與財產(本省籍有五千元以上之營業資本或不動產)。但在財產限制外,有其他資格也可以參選,例如「公益事務滿三年以上著有成績者」、「曾在本國或外國中學堂及與中學同等或中學以上之學堂畢業得有文憑者」等,讓傾向皇權的商人與知識分子亦有機會獲得權力。
即使如此,它仍是略具規模的初級普選,1909年的選民總數大約是總人口的千分之四到五,即140萬到180萬之間,投票率平均大約五成到六成,所選出來的議員多為仕紳階層,而這些人當中不少後來也轉向革命,成為中華民國地方議會基礎。對照起如今的共產中國人大與香港特首選委會,幾乎等於黨內欽定的代表,加上法西斯式的功能界別,人民普選的可能性竟不如百年前的帝制,真不知歷史是進步還是退步?
數人頭的制度數不過清國,或許唯一進步的是,砍人頭的機率變小了。在戊戌變法之早期,慈禧與光緒原本同心,奈何康有為決意誅殺慈禧,譚嗣同即稱「自古非流血不能變法」,讓慈禧無可退讓,只好先下手為強。如今,中央大員對香港異議分子的「活着說」,是否顯得比較文明,在香港進一步追求民主的未來,便可獲得驗證。刻意揑造出的民主無法持久,慈禧的故事再度警醒世人。想提醒香港朋友的是,不要忘記香港乃是近代中國的革命發源地。透過本次的普選抗爭,中國民主化的進程也許再一次又由香港開端。

徐子軒
獨立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