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策解碼:掛羊頭的混改制

國策解碼:掛羊頭的混改制

中石化(386)落實以千億元估值將油站銷售業務30%股權出售,被解讀為壟斷性行業的混合所有制一大突破,但股價表現最老實,昨日大跌6.8%,投資者顯然不收貨。其實,與估值遜色相比,那洋洋灑灑25個新股東名單中,不單沒有高持股的單一民企,反而出現一半比例的基金投資、及5間壽險企業大名,與其說是引入民資,倒更像是要配股抽水,這才最令市場失望。
中石化以高度競爭的銷售業務做改革先鋒,主要資產是油站便利店「易捷」,業務屬爭議性不大、又亟待擺脫國有經營模式的高競爭行業,其改革氣魄理應較高。惟目前看引資名單中,只有海爾、滙源、騰訊及復星等零星民企,當中全數早在數月前已與中石化簽定合作協議,其中騰訊又被指有臨時與人保組建基金加入之嫌,誠意欠奉,更遑論為業務帶來突破與效率。
壟斷性行業實施混合所有制,究竟是「破壟」先行、抑或「混合」先走,一直惹來市場爭議。中石化銷售行業改革的重要性,在於為往後壟斷性較大的油管業務,進行混合所有制作出範例,目前連銷售業務已做出「畏首畏尾」的形象,更難以期待要「破壟」,往後市場的期望恐要更大打折扣。
當然,縱然混合經營預期正式落空,畢竟新股東中不乏以回報為首要考慮的私募基金,或者仍能倒逼業務造出成績,國企改革對股價的沖喜未必即時消失,但這條路是否如想像中美好,則值得深思。

記者:林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