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居才有投票權 公投爭取話事權蘇格蘭民主傳統 自己地方自己救

定居才有投票權 公投爭取話事權
蘇格蘭民主傳統 自己地方自己救

【蘇格蘭公投】
【《蘋果日報》記者蘇格蘭直擊】
【蘇格蘭獨立公投系列之文化篇】
蘇格蘭獨立公投舉世矚目,對英國政壇、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命運、歐洲一體化以及全球民主運動、自決運動均有影響。《蘋果日報》記者從香港出發,前往蘇格蘭,走訪民眾、專家學者和當地港人,由今天起一連三天從文化、經濟及政治方面,透視蘇格蘭獨立公投的意義。
港人爭普選遭中國人大落閘之際,一闋從蘇格蘭飄來的民主風笛,熱情、激盪,自然勾起人們對中央與地方權力關係的迴響,共鳴與否,或多或少讓港人反思「一國兩制、高度自治」起一定參考作用。

談起蘇格蘭,大家會想到蘇格蘭風笛、蘇格蘭裙、蘇格蘭山川及愛丁堡古城堡。其實,蘇格蘭歷史文化還有一塊瑰寶,就是民主傳統。我們從蘇格蘭獨立公投的投票權說起,談到蘇格蘭民主傳統,從而打開蘇格蘭濃厚歷史文化承傳之謎。

蘇格蘭人着重建築保育,造就他們保留獨特的文化認同。何家達攝

貴族特權意識弱 「我們都一樣」

誰可以決定一個地方的未來,向來都有爭議。三個月前,香港6.22公投,內地喉舌打出中國13億人決定香港命運言論,歪理之大,舉世譁然。蘇格蘭周四舉行的獨立公投,誰有權投票亦受關注。在英國、歐盟、英聯邦國家公民中,一定要在蘇格蘭居住才有權投票,散居英國及海外的蘇格蘭人均無權投票,一度惹起不滿,有強烈香港以及台灣新一代「自己的地方自己(投)救」的味道。
格拉斯哥大學蘇格蘭政策研究計劃副總監麥樂田(Des McNutty)認為,只有在蘇格蘭定居的公民,才有權參與獨立公投,是全球政治制度的常見做法,亦是合理的做法:「你決定在這裏生活,自然有理由有權在這裏投票。」相反,決定離開的人,他們屬於另一個民主制度,自然無權投票。
他認為,這種安排是一種開放政治,是蘇格蘭強烈民主傳統反映。麥樂田指,從宗教史及社會史角度來看,蘇格蘭多個世紀以來一直是促進民主參與的先鋒。早在19世紀末,蘇格蘭已有很強烈的普選想法,亦就擴大普選及提高民主參與提出很多有力理據。跟英格蘭不同,蘇格蘭的貴族特權意識較薄弱,在蘇格蘭民主傳統裏,「我們都是同一人的兒子,我們都是一樣,沒有誰比誰好,我們有同樣的權利和責任」。

麥樂田指蘇格蘭人向來有強烈普選想法,更想在蘇格蘭事務有更大話事權。何家達攝

建築充滿集體回憶 保文化認同感

麥樂田指出,蘇格蘭和中央政府分權,性質是增加民主成份及提高問責,和蘇格蘭民主傳統一脈相承,「就是希望對本身蘇格蘭事務擁有更多話事權」。至於統獨兩派目標均一致,都是爭取更多話事權,只是爭取方法及方案不同而已。
既然蘇格蘭有深遠而強烈的民主傳統,蘇格蘭傳統究竟是如何承傳?延綿數百年而不中斷?
雖然蘇格蘭和英國在1707年簽訂「聯盟條約」,但蘇格蘭仍然保留有別於英格蘭、威爾斯及北愛的法律制度,再加上教育及宗教制度維持不變下,造就了蘇格蘭在英國底下的獨特民族及文化身份。
蘇格蘭國家信託基金保育專家利文索爾(Terry Levinthal),從歷史建築及地貌的保育工作中告訴我們,蘇格蘭文化如音樂、舞蹈、語言,均與蘇格蘭地理風貌有關,保住充滿集體回憶的建築,或多或少保住一個地方的文化認同感。若有豐富歷史價值的建築物被快速清拆,人們往往反應不過來,自然感到強烈文化震盪。

他指出,他們的保育工作有三大目標:保育、資產和教育。資產是指資產管理,令人們從古建築中有所體會,建立一層又一層的連繫;教育是提供渠道讓人們接觸了解,聆聽蘇格蘭故事,從而對自己的文化建立自豪感。
「我們摧毀事物的力量,較創造事物的力量大。」如果沒有蘇格蘭歷史性建築物,如果沒有愛丁堡新舊雙城,蘇格蘭人、蘇格蘭文化會變成怎樣?利文索爾說,就會變成一個你我都熟悉的購物商場,談不上有蘇格蘭的特色,更談不上有特色。

蘇格蘭爭取獨立事件簿

‧843年
 皮克特人肯尼思建立蘇格蘭王國

‧1296年
 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揮軍進攻蘇格蘭,觸發第一次蘇格蘭獨立戰爭,蘇格蘭幾乎被吞併

‧1328年
 英格蘭軍隊敗退,雙方簽署《愛丁堡──北安普頓協議》,承認蘇格蘭獨立地位

‧1332-1357年
 英格蘭再次進攻蘇格蘭觸發第二次獨立戰爭,兩敗俱傷,雙方簽訂和約

‧1603年
 英格蘭女王伊利沙伯一世駕崩,死前指定由蘇格蘭國王兼外姪孫詹姆斯六世繼位,英蘇共侍一王,形成共主聯邦,但兩者仍是獨立國家

‧1642-1651年
 英國內戰,英格蘭一度廢除君主成為共和制國家,引發蘇格蘭歸屬問題

‧1707年
 蘇格蘭跟英格蘭簽署《聯合法案》,結成大不列顛王國

‧1979年
 蘇格蘭就成立議會舉行公投,議案遭否決

‧1997年
 蘇格蘭第二次就成立議會公投,議案通過,成立一院制議會

‧2011年
 蘇格蘭國家黨勝出大選,首相卡梅倫翌年同意讓蘇格蘭人在2014年舉行獨立公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