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魯迅 - 賀越明

另一個魯迅 - 賀越明

自魯迅於一九三六年病故後,七十多年來,海內外出版其傳記不知凡幾,大都稱頌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這三頂桂冠,奠基了魯迅高大而神聖的形象。不過,今夏在香港面世的一部傳記,卻向讀者展示了另一個面目全非的魯迅。
這部《思想的毀滅──魯迅傳》,從傳主的身世、家族到行跡、作品、內心及性格,做了全面描述和分析,質疑並糾正了許多定論。如魯迅留學日本時,加入反清的光復會,剪去了頭上那根辮子,發出被後人詠歎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但當該會欲委派從事暗殺時,他以萬一死了家中母親如何安置推卻,表明不願參與實際行動;又如,袁世凱復辟帝制前後,供職教育部的魯迅兼任通俗教育研究會小說股主任,負責審查各地的小說作品,還主持制定了審查標準和取締措施,其間未有任何反袁的言行;再如,魯迅從不與國民黨進行正面交鋒,相反屢次托人通過蔡元培向國民政府謀職,獲得關照後領了好些年政府的高額津貼,等等。
魯迅能否戴上「革命家」的桂冠大可存疑,那麼「思想家」呢?他的思想來源蕪雜,不時發出驚人高論,其中有些明顯誤導世人。如他在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一日《京報》副刊寫道:「中國書雖有勸人入世的話,也多是僵屍的樂觀;外國書即使是頹唐和厭世的,但卻是活人的頹唐和厭世。」這番偏激之言,顯示他對中國文化存有極深的成見。往昔研究者曲解稱,這是他勸導青年不要埋首封建糟粕。可是到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華行動天下皆知,他還在勸阻日本女歌手山本初枝學習中文的信中說:「我是排斥漢文和販賣日貨的專家,關於這一點,怎樣也是跟你的意見不同的。」在民族危亡關頭,竟繼續否定中華文化,膜拜日本文化,實在不合常理。
在文學上,魯迅以幾篇小說和大量雜文聞名。話及雜文,過去稱之為對敵鬥爭的「匕首」、「投槍」,而目標是吳稚暉、陳源、徐志摩、章士釗、胡適、林語堂、梁實秋、郭沫若、周揚、成仿吾、夏衍、朱光潛、李四光、章克標、邵洵美、施蟄存等,對這些文人學者不辨青紅皂白,竭盡諷刺、挖苦、謾駡和醜化。其中,對梁實秋、施蟄存的攻擊遭致有力反擊,實非過去宣揚的所向披靡,罵無不克。無論如何,真正的文學家是不會三天兩頭下筆傷人的。
傳記的著者孫乃修,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任職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多年,現在加拿大教授和研究中國文學,是訓練有素的學者。書中援引的資料,出自傳主本人或與其相關的作品、日記及書信,絕非閉門造車、面壁虛構的產物。故此,這另一個魯迅,可能倒是真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