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銀美林上周發表報告,直指中國正走向日本「失落十年」的舊路,理據是銀行體系大舉借貸與政府刺激措施,令市場累積大量不良貸款的劇本,與1980年代由信貸驅動的日本經濟,驚人地相似。當然,在封閉的資本賬下,近年環球金融體系的巨變幾與中國絕緣,加上充足外滙儲備,美銀美林的憂慮難成為主流,但倘若目前市場再燃起的通縮風險應驗,這個劇本恐怕就會出現演下去的條件。
總理李克強上周將派定心丸,揚言今年增長可達標,但觀乎上月內地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及PPI(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再錄雙降,自去年中已掀起的中國通縮論,再次浮上水面。事實上,撇除食品價格飆升因素,中國CPI其實一直在1%的通縮邊緣徘徊,亦是何以市場一直憧憬內地會寬鬆銀根的原因之一。
但問題是,內地通縮預期應驗的結果,是抵押品大熱的房地產及土地資產面臨持續下行壓力,房產泡沫爆破引發的是銀行壞賬大飆升;更甚是內地資本賬已計劃逐步開放,市場預期資金滙出速度勢較滙入快的情況下,地方債務纍纍的中國,金融體系或再難免疫於衝擊,變相是日本「失落十年」的前奏,也是中國不可忽略的問題。
不過,在日本前車可鑑下,市場普遍不相信中國會重蹈覆轍,按美銀美林的建議,中國要盡快承認銀行壞賬並處理,才可以迎來轉機。惟觀乎中國目前面對的是去槓桿促改革,又同時要保增長的矛盾困局。近年政策一直游刃在緊縮與寬鬆之間,無論承認通縮,抑或承認壞賬,都只會令政策風向變得更加複雜,決策者恐還需要一些時間及勇氣面對。
記者:林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