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專題】
世貿「多哈談判」展開13年以來,難得於去年底取得破冰成果,達成首份多邊貿易協議──「峇里成果」,然而近期跟進會議就落實其中貿易便利化協議內容時,再次遭遇滑鐵盧,令世貿在全球貿易格局扮演的角色,引起質疑。不過國際商會研究基金主席馮國經發表報告強調,必須要為達成全球貿易便利化協議繼續努力。世貿組織將於9月29日,為貿易便利化再度展開準備會議。
記者:周燕芬
馮國經指出,要讓不同利益和不同發展進程的160個世貿成員國,達成一致協議相當具挑戰性;然而若未能落實貿易便利化協議,將對貧困及新興發展國家打擊甚深,因為再沒有其他平台讓他們促進世界貿易和經濟發展。
貿易便利化亦有助統一簡化各國海關檢驗程序,便利小型企業出口,減低消費者成本,以及會顯著減少貪污機會。國際商會更預期,貿易便利化協議將刺激全球經濟增長1萬億美元,創造2,100萬個就業職位。他亦曾建議將貿易談判分解成多個分議程,同意的國家就先執行。
香港貿易發展局研究總監關家明認為,世貿有其不可取代地位,以往通過的其他決議,仍由世貿執行;亦沒有其他貿易組織,可以有這樣廣泛代表性。其他區域性的貿易協議,保護性較強。雖然至今多哈談判仍未落實具體執行條款,他回想更早年的關稅及貿易協定(GATT),也需要數十年來達成一致協議。
學者:總部應遷至香港
不過印尼前貿易部長Mari Pangestu就相當不滿,並倡議於11月在布里斯班召開的G20峯會,應設立一個專家組,徹底反思世貿組織的架構和宗旨。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國際政治經濟名譽教授Jean-Pierre Lehmann也認為,世貿推動多哈議程已花了13年,若再繼續只是讓精神繼續「錯亂」下去。他認為全球格局已經發生急劇變化,21世紀國際貿易主角將是中國,以及其他亞洲經濟體,將世貿組織總部從日內瓦遷至香港才是恰當之舉。
國際貿易與投資研究室主任馮雷則指出,金融危機出現後,製造業的就業機會更加成為解決失業問題的重要出路,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TP),就是發達國家用以抑制發展中國家在製造業方面的競爭優勢,限制其市場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