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擔麵要具備五種味道-甜、酸、麻、香、辣,五味要達到平衡境界,沒有各搶風頭,才是好味的擔擔麵。」來自四川成都的項明生說。四川擔擔麵,憑那麻、辣、香紅遍世界各地,幾乎有中國麵食的地方,就有擔擔麵,在香港還演變至各種風味,但他鍾情的,始終是最地道的成都風味。
記者:何嘉茵
攝影:劉永發、伍慶泉
成都乾拌麵 辣油最花工夫
四川擔擔麵,尤以成都擔擔麵為正宗。成都版本的擔擔麵沒有湯,只有醬汁,用湯將麵淥好,瀝乾,再加點辣油、醬油和醋等,拌勻來吃,調味重麻辣,香辣惹味。「成都擔擔麵和四川其他地方不同,一定是乾拌食法,只有汁沒有湯,最地道正宗。但隨着越來越多外省人湧入成都,你未必食到最正宗味道,感覺上也沒以前般麻香。」蜀香川菜老闆兼大廚張勝虎說。他是四川成都人,11年前來港後,一直在川菜館打工,深感在港吃不到正宗川菜,一年前在旺角開店。為了做出最地道的擔擔麵,他堅持要到四川當地選購辣椒、花椒、豆瓣醬、保寧醋、芽菜等食材。
最考工夫還是那辣油,用的是菜籽油,有種難以形容的菜腥味,是由油菜籽榨出來的一種川菜專用食油。將油燒熱後,按高至低的油溫,分數次倒入裝有削碎的二荊條及燈籠椒等的大煲,油溫不能太高或太低,每隔數日便需密密灒,每次得花上至少三四小時,很花工夫。「每家川菜館都有自家辣油,用來做湯底、涼拌等,幾乎所有菜都需要用到,如果師傅唔識做辣油,那間餐廳就不用開。在成都有很多川菜館,但有些店總是特別多客人,通常就是辣油做得好的緣故。」吃擔擔麵要趁熱,碗底下有濃郁的醬汁,我急不及待把麵汁撈勻,吃一口,纏上汁醬的麵身很煙韌,口感獨特,微辣、鹹鮮、帶麻醬香,不太膩滯。
蜀香川菜
旺角廣華街8號
重慶擔擔麵 轉用彈牙拉麵
「四川每個地方、每家店做的擔擔麵也不同,有放湯有乾拌。重慶擔擔麵會麻辣重一點,味道也會較濃。」來自四川重慶的何小慶說。她原在上海工作,機緣巧合下,認識到同樣到當地工作、來自巴黎的Jerome Plassat,並結為夫婦。小慶一直希望推廣家鄉味道,所以上月在上環開店,店名叫四川擔擔面,開宗名義以擔擔麵做主打,亦有其他麵食及各種涼菜供應,男的負責在店面打點、收銀,女的則坐鎮廚房,負責淥麵及醃料。
重慶擔擔麵,比成都的更麻更香,配料也不盡相同。最重要是湯底及配料,湯底除用豬骨熬成外,還加入每星期自家炒過的辣油,內有辣椒及十多種香料,每次以花生油炒成,擔擔麵上來,湯汁約到碗內一半,不像港產擔擔麵的多。肉碎用四、五種香料炒過,再混和四川獨有的醃芽菜,芽菜來自宜賓,是當地的特產,有一種獨特味道,新鮮醃製,吃起來有脆脆的感覺。為了增加口感,她棄麵條而轉用拉麵,貪其煮後不易糊身,保持口感,入口帶點辣之餘還有點花椒麻香。
四川擔擔面
上環皇后大道中181號新紀元廣場
港產擔擔麵 自家蛋香麵條
要數名氣最響的擔擔麵,一定是四川菜館詠藜園。九十年代,四川省蕭副省長來店幫襯,曾說:「這裏的擔擔麵好吃,四川的不好吃,要來這裏學習。」其魅力更曾令日本人拜倒名下,一九九五年被日本旅遊雜誌譽為「香港擔擔麵大王」;二OO七年《朝日新聞》報道:「擔擔麵以香港詠藜園為世界標準。」詠藜園這招牌已有六十多年歷史,當年是間在鑽石山大磡村的鐵皮檔。創辦人楊殿湖非四川人,是上海揚州人,遇上孤身來港的打麵師傅譚雙良(良師傅),兩人獨創以高低筋麵粉及鴨蛋人手做麵,加上豬筒骨熬製湯頭,改良成符合港人口味的版本。詠藜園至今有兩間店,分別由兩位楊太打理。紅磡詠藜園楊太王小玲是新抱;鳳德道老舖楊太郭美治是家婆。雖然賣的擔擔麵配方相同,兩間店走的卻是截然不同的路線,我喜歡較低調的老舖,幫襯的大多是街坊客,有說不出的人情味。
店奉行的是港式湯麵多汁的習性,一碗麵湯汁足有八成滿,是港產擔擔麵。「我們用豬筒骨熬湯,每天八時多便要回舖,熬上數小時,湯頭仍是很清澈,不用加味精。我們使用量大,所以每天都要早晚熬兩次。」楊太說。見師傅在碗內先放上各種辣油、醋、芝麻醬等配料,再加入湯頭,煮好的麵條再放入碗內。「我們多年來都是用這麵條,麵很爽滑,而且有蛋香。這些年都由良師傅人手打成,前兩年他過身後,由孫接手,後來再交給他師兄做,現在做麵的老師傅已不多。」麵身吸收了秘製湯底味道,雖然不加肉碎,但芝麻醬香味洋溢,每條麵條、每口湯也值得細嚐。
詠藜園四川菜館
黃大仙鳳凰新邨鳳德道15號
擔擔麵必備材料
擔擔麵源自四川自貢市,據說由一名叫陳包包的小販創製,他在街頭挑擔賣麵,一副擔挑,頭一端放上麵及湯,尾一端則放宜賓芽菜和配料,因挑着擔子沿街叫賣而得名。在四川人心目中,擔擔麵的地位等同於我們的雲吞麵。「七十年代的成都,街頭很多小店只賣擔擔麵。我以前很少外出食飯,每逢和婆婆入城買東西,最期待她獎我吃擔擔麵那刻。」項明生15歲來港,擔擔麵總勾起他童年回憶,他最愛正宗成都擔擔麵,不放湯,只乾拌。以下是他心目中擔擔麵的必備元素:
四川醃芽菜
這種芽菜外表帶黑,有點像木耳。擔擔麵要配上這種四川醃芽菜,而非榨菜,才稱得上正宗。其中以宜賓芽菜最為聞名,被譽為四川四大名菜之一,以香料與鹽醃製當地特有的青菜,脆嫩甜香,別有風味。
辣油
又稱紅油,為擔擔麵靈魂所在。四川人向來以辣椒、豆瓣醬、京葱頭和花椒煉成辣油,融會多種香料幽香。項明生說:「我媽煉油時會把椒碎炸香,除了辣,還有撲鼻的焦香,氣味會強烈到標眼水。」
芝麻醬
坊間大多加入花生醬,過濃的醬料味,入口封喉。最傳統的做法應該是用芝麻醬加花生,會食出芝麻香。
肉燥
真正的四川擔擔麵汁醬一定要加肉燥,加強麵汁的油香,這種肉燥通常選用肥瘦均勻的豬肉。
雞粉代味精
味精和豬油是昔日做擔擔麵的必備元素。項明生說:「四川人愛濃味,所以正宗川菜一般會用大量味精或雞粉調味,就算我媽媽現在在家做川菜,都一定會落味精,說這樣味道才正宗,不落反而不慣。」不過,現代人怕味精,所以坊間擔擔麵的味精份量已相對減少,或者用雞粉取代。至於現在要吃到豬油煮的擔擔麵更幾乎絕迹,昔日豬油會加入湯底內,有說不出的甘香,但因現代人怕肥膩,所以已被菜油或花生油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