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筆思議】氣蘊生動:獨自出走 - 葉蘊儀

【七筆思議】氣蘊生動:獨自出走 - 葉蘊儀

我很喜歡自己一個人去旅行,回想我的第一次應該大約在18歲那年,在日本工作完畢後,我便乘坐火車到大阪。在那幾天我感到有一種自由自在的感覺,才18歲出頭的我便開始喜歡了獨個兒去旅行,每次短暫的旅途都能令我更放鬆地做回自己。現在回想起那時,我應是為逃離某些生活界限,從而慢慢感受到及學習了旅行的真正意義。雖然很多人都會對我獨個兒去旅行感到擔心,但我其實沒大家看得這麼柔弱。當一個人不需要被其他人的時間約束,便可以自主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沒有任何計劃,隨着自己的內心而行,這便是人生。人生其實是無常的,我可從獨自旅行中認識自己和了解世界,學習跟自己相處,平常工作忙碌,根本沒時間獨處,但當獨個兒出外數天,你會在異地慢慢找到自己,亦會更清楚自己喜歡甚麼。
大家有沒有看過一部電影《Eat Pray Love》,這是改編自Elizabeth Gilbert的自傳式小說,先別討論電影是否拍得出色,我覺得作者成功的地方是找到現今社會中營營役役的女性,大家也曾偶爾感到迷失與寂寞,亦有想過如何重新開始,但有誰曾試過像作者一樣,放下所有,獨自向外遊歷,而在過程中得到反省?故事裏主角從不同文化及不同美食中經過一年,慢慢地把自我的心靈淨化,然後再學習如何走出谷底,當然並不可能每一個人都能像Elizabeth,有一年的時間出走去尋回迷失的自己,但原來獨自旅行真的是一種心靈成長的過程。
另一個亦是在獨自旅行中,找到自己的方向的德國人──Sabriye Tenberken從12歲便開始雙目失明,她從小便跟着家人去過世界不同的地方,在大學時她念中亞文化研究及學習現代及古老藏文,一直喜歡東方文化的她在1992年獨自去西藏旅行,她感受到了西藏的陽光、湖泊、雪山和熱情的藏族人民。但因為西藏地處高海拔地區,太陽光的輻射令眼睛患病率很高,那裏的小孩知道自己是盲人都呆在家,這種情況令她很震驚。就在那次獨自旅途中,她想為西藏人建立一所盲人學校。經過幾番波折,在1998年成立了「無國界盲文」中心,中心教失明孩子學習語言,包括藏語、漢語及英語,她設計的盲人藏語真的幫了很多小孩,她現在亦在印度繼續追求光明的足迹。
你有否對自己的工作及生活每隔幾年便來個檢討呢?也可以嘗試像她們毅然投入另一種生活,離開居住的安全網,思考人生的抉擇。一個人一定能在無計劃的旅程中有所啟發,可以是更了解自我,亦可以是新的思維方向。單獨旅行可說是放逐、挑戰、實現、學習及成長的機會,方式可以懶散、可以悠閒、可以刻苦,也可以隨性,這樣人生便可以活得更有意義和價值。你有否想過呢?

【氣蘊生動】
撰文:葉蘊儀

九十年代歌影視三棲藝人,現為母親,2013年完成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藝術碩士課程,熱愛藝術工作,喜愛電影、旅遊及獨處,享受自由的生活方式。

本欄逢周一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