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福絮語】
一直以來,社工、輔導員或臨床心理學家等為受助者提供輔導時,通常都是面對面進行,雙方當然要預約,並訂定每次輔導的時間。
面對面輔導時,輔導者說話的方式、面部表情和身體語言等,會令當事人感受到對方是否有誠意,所作的建議是否從他的角度出發和着想等。
輔導很少只進行一兩次便可以把問題解決,通常需要一段時間,視乎當事人是否按輔導員的建議作出行動。
電話熱線輔導亦是輔導方式的一種,通常為了方便晚間的求助者,不用長途跋涉去跟社工見面,至於成效如何筆者則沒有資料。不過相信這種輔導方式有一定作用,否則有關機構不會繼續提供該服務。
近年一些社福機構開設網上輔導,據知頗受年輕人歡迎;最近更展開WhatsApp輔導,深受他們支持。
未必能真實顯露困擾
資訊科技發達,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也隨着變更。一個明顯的實例是目前致電給友人的次數大大減少,多半透過WhatsApp聯絡,快捷方便之餘,也減少噪音。
WhatsApp輔導可說是一種新的輔導方式,但當事人的情緒或心中的困擾、鬱結等是否可以像面對面傾訴那麼真實顯露出來卻不得而知,希望日後學者可以就這個議題進行研究。
社會福利署大抵會關注個案數目,撰寫個案的方式及資料保存等是否須作出調整,要看署方下一步的行動了。
撰文:資深社會工作者陸鈺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社會服務
◆匿名投訴恕不處理。一經投訴,本報保留刊登權利
◆報料熱線:29290000
◆社會服務熱線:29908288
◆蘋果日報慈善基金:29908688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傳真:37112468
◆網址: http://charity.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