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電動方程式》才是官方譯名,但總覺得戲稱為真人版《高智能方程式》更為吸睛。昨午,在北京奧運公園內,進行了史上首場Formula E《高智能方程式》賽車。未來,就在眼前。喬布斯曾經說,誰夠癲想改變世界,誰就能改變世界。
為了吸引「千禧後」成為零排放低嘈音的電動車用家,賽會引進電影《飢餓遊戲》的橋段,讓電視觀眾與直播賽事直接互動,甚至影響賽果。大家不用屈就袋住先,只要賽前於官網或手機app投票,選出你最喜愛的車手就行。得票最高的3位車手將於比賽期間,每人獲贈一件「扒頭恩物」──額外5秒有30千瓦,最大動力暫增至180千瓦(約243匹)。
今日賽車,明日科技。第一年的所有戰車都是一樣,10隊之間最大分別,就是每隊的兩位車手。在北京站的20車手之中,有13位是前F1車手,他們共出戰近800場F1。車手以老帶新,有贏得F1摩納哥站冠軍的杜尼和13次贏得前3的夏菲特、也有「車二代」的冼拿和保魯斯、紅牛二隊前車手、兩位女神、現役F1後備車手皮克等3位90後車手和董荷斌等。第2年起,車隊可選擇自行研發電池和電動摩打等。例如目前的電池重約200公斤,最大動力為200千瓦,在比賽環境極速約200公里情況下,電池約30分鐘便用盡。未來的研發方向,就是改善電池的儲存密度。如何令相同重量的電池提供更大動力、並同時減低充電時間和延長壽命呢?3年前,有人贏了PlayStation GT打機世界冠軍;今年,他已是紅牛車手並贏得GP3分站冠軍。論打機,香港人應是世界級;論研發,各大學工程系肯定臥虎藏龍。香港,本來就應該舉辦Formula E。
陳恩能
(丹尼爾)體育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