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認同,投訴文化在某程度上暴露了我們的無知和小器,但恕我今天又要舊事重提U17青年比賽的議題。「有頭髮邊個想做癩痢」,U17聯賽開不成,當然存在不少難以改變的因素及限制,然而,總有些事是可以改變的。
自暑假開始至今,筆者一直被U17及U18比賽事宜所困擾,絕對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先是港超聯要求參賽球會需成立U17,後來U17聯賽因為「無場地」而突然落空,正當我們埋首開設兩隊參賽U18聯賽的同時,足總至今仍無法為註冊及出場多少名U17球員而下定論。最後報名被拒絕了,於是我們需要取捨及分配球員到預備組或U18,但同時足總又說稍後會舉辦U17聯賽,當中卻沒有連帶任何報名或比賽章則及資料。不斷的變更及過多的灰色地帶令人吃不消,亦打擊了不少教練及球員的士氣、信心和足球夢。
甚麼的平台,造就甚麼的人才。筆者認為可以改變的就是「計劃」,青訓既然從來都不是即食,與其白白讓人才流失,何不早點訂立計劃,讓各地區、球會能作最好的準備呢?「萬丈高樓從地起」,腳踏實地才是成功的關鍵,可惜現在每年臨急搭台,不穩不固,又怎麼讓青訓起飛?今天,難道不應該已有最少3年的青訓計劃嗎?也許我是說多了,更可能是太無知了。
陳婉婷
太陽飛馬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