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能與你度過一生的十本書,就是尋找靈魂的過程。我緣何成了今天的我,這些書在不同時候,在我的人生中留下了一些什麼。
尋找過程相當漫長,現在才剛開始,我知道名單裏一定有魯迅。
我翻開書櫃裏塵封的魯迅,竟然在裏面找到一段,是自己多年前用原子筆不知從哪裏抄來的一段,劉曉波評魯迅的《野草》。
「《野草》時期的魯迅是任何世俗性價值也無法提升的。他已經由站在中國文化之對中國現實的清醒批判和失望,走向了對自身的批判和失望,如果沒有一種超越任何世俗利益的絕對價值的參照,魯迅的《野草》就只能既是他創造力的頂峰,也是他為自身開掘的不可跨過的墳墓。
事實上,《野草》之後的魯迅再也忍受不了內心的寂寞、孤獨和絕望,走出了內心世界的掙扎,重新墜入庸俗的中國現實之中,和一群根本就構不成對手的凡夫俗子們進行了一場同樣庸俗的戰爭。結果是,與庸才作戰必然變成庸才。」
劉曉波說,《野草》之後,「傳統士大夫的功利化人格在魯迅身上復活,沒有上帝的魯迅只能墮落。」
現實的戰爭確是庸俗,無止境的對峙令人疲累,即使強如魯迅。記得華叔說,他最愛讀魯迅。我想我要把魯迅作品拿出來擱在案頭,好好再看,為成提升靈魂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