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本土產物相繼淘汰,街坊老舖亦隨時代落幕。一間在筲箕灣堅守超過32年、養活一家六口的舊式缸瓦舖,本月30日將告結業,店主逾半個世紀收購不少珍貴藏品,近日將陶製尿壺、經典公雞碗、紅A絕版牙刷等多年珍藏首次放在網上分享,吸引巿民遠道而來「尋寶」,緬懷昔日時光。
記者:龔蕙芝 麥超億
身處筲箕灣金華街街頭與街市攤檔之間的「光記瓷器」,店面毫不起眼,售賣貨品與新式家品店無異,但舖內原來別有洞天,已停產的紅A牙刷及膠燈、萬壽無疆茶具、陶製尿壺、來自陶瓷之鄉的石灣瓷公仔等,散落在貨架任由客人尋寶,似古董店多於家品店。
這類兼賣日常用品和瓷器的店舖,在七、八十年代相當盛行,一律統稱為「缸瓦舖」,光記店主鄭氏老夫婦逾半世紀以來從中港澳等地搜購過百件大大小小的陶瓷製品,定價由數百元至數十萬元不等。
第二代當家鄭先生稱:「以前啲人好鍾意買陶瓷擺喺屋企飾櫃,尤其多人拜神,關帝、菩薩、觀音都有人要。」八十年代開舖生意暢旺,父母朝早七時半開門,晚上七時關門,一家六口全軍上陣。「四姊弟妹放學要落舖幫手,全年只有年初一至年初三休息。」年尾為全年最忙時間,因上一代人要去舊迎新添碗添筷,全家要下午5點才午餐,晚餐要到凌晨1點,憶起這段往事,鄭太笑說:「𠵱家諗番就話辛苦,當時點會覺呀,係𠵱家啲後生放少日假都嗌辛苦。」
港人越住越細 少人玩瓷器
好景不常,97年回歸前,客人連移民前也要買砧板帶到外國,但之後中港互通,港人直接北上掃貨,加上新式家品店越開越多,廉價膠製用具逐漸取替本土製品;光記只靠向東大街超過七成的食肆批發用具「負隅頑抗」,更要命是收費較高的瓷器亦因樓價越貴,港人越住越細而走向沒落。「𠵱家地方矜貴,越來越少人玩公仔,除非係熱愛嘅收藏家先會買」。
幸好老闆娘鄭太獨具慧眼,八十年代舊舖被加租時,經打聽得悉隔鄰舖位放售,82年用120萬元買入現址經營至今,「都係節衣縮食供間舖番嚟,好過租約期滿要講byebye,呢度咁多間舖真係得我哋仲喺呢度。」避過商舖加租潮,惟夫婦年紀老邁,精力不如前,老舖近月獲食肆斟介,終決定本月30日結業,店內兩幅「光榮結業」及「清貨平賣」的毛筆字帖,堅持由鄭伯操刀,「自己開業,就由自己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