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文憑課程(IB)創辦至今已有45年歷史,近年正進行重大的課程改革,中學課程(MYP)的改動已大致敲定,學生家長最關注的,是在中學完結前增設一個公開評估試。換言之,整套由小學至預科的IB課程不再是一試定生死,而是先在中學完結前考一個公開試以取得證書,然後才升讀兩年制的預科DP課程。做法類似香港過往先考會考、再考高考,又或英國先考GCSE,兩年後再考A-level。
IB一向以預科課程最受歡迎,全球3,867間IB學校,2,575間有提供預科,提供小學PYP及中學MYP課程的,分別只有1,178及1,109間。香港的情況尤其極端,52間IB學校中,29間提供預科,提供小學課程的也有28間,但中學課程只有9間(部份學校同時提供超過一種課程)。
MYP不受歡迎,主要是由於課程只有學習範疇,沒有指定內容,教學容易流於空泛,若分別遇上手鬆手緊的老師,同樣取得7分滿分的學生,升上預科後會出現巨大的學習差異。但與此同時,文憑試並不鼓勵超過19歲的學生報考,重考的難度也高,變成整整十多年的學習生涯,要挨至考文憑試時,才確知自己的水平是否與國際標準接軌。
整個MYP的改革,目標是吸引更多學校採用此學制,透過引入校外評估,以增加外界、尤其是大學收生時的信心。參考了廣受認同的國際評估試如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國際數學及科學趨勢研究(TIMSS)及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PIRLS),MYP在2016年增設的eAssessment也是一個全球的公開試,標榜不用紙筆,在兩小時內透過電腦進行互動問答。
考題着重概念的闡析,譬如透過一幅關於水資源的圖片,畫一張有關生物與自然生態如何互動的圖表;播放某十字路口的交通情況,要求計算其交通流量、以圖表列出數據並作解釋,再比較巴黎及杜拜的交通情況及解釋其相異的原因。學生需熟悉如何用電腦製圖製表,國際文憑組織(IBO)認為這些是新一代應具備的基本技能,將來會將此考試模式引伸至DP文憑試。
在香港,每次學制改革都惹來軒然大波,相對下IB的課程改革暫未有惹來太大關注,相信是家長對這個在香港尚算新鮮的學制還未熟悉。據知一些IB學校已陸續就此諮詢家長意見,因為eAssessment是學校自願報考,不報的學校可沿用舊有的校內自行評估機制。據知支持與反對的聲音爭持激烈,支持者強調eAssessment的成績,遠較校內評估的認受性高,有助學生報考大學,也可作為文憑試的熱身。反對者堅持公開考試令學生承受巨大壓力,無論如何寧減勿加。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新增公開試是IB大勢所趨,但觀乎在PISA、TIMSS、PIRLS等評估中獲得好成績的地區(包括香港、新加坡、台灣、南韓等),其高壓教育制度在當地均廣受批評。IB不是一個容易掌握的課程,改革後可能變得難上加難。
Profile:
傳媒人、兩女之母。徘徊於工作與家庭之間,終日嘔心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