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間我最喜歡與女兒參與戶外活動,包括在室外泳池游泳、去沙灘玩足一整天、騎單車到郊外野餐、行山及出國旅遊,活動之多就連夏令營也沒有空參加。
戶外活動多了,膚色很自然變黑了。某天與一位不愛曬太陽的親戚吃飯時,她用了30分鐘時間及各種方式投訴我女兒膚色竟變得如此地「黑」,「哎喲!看你怎會曬到這樣黑。」、「黑成這樣子,希望快點變白,將來沒人要怎辦。」、「好像是高了但真是太黑吧。」當時我亦只簡單地回應一句:「是的,夏天在外面太陽會猛些。」事後單獨問女兒對這些評語有何感受,她聳聳肩道:「沒有煩擾到我,那些根本不是重要的事情,It's OK!」對於這個回答我已不感到驚訝,念二年級的她很清楚知道「外表」不是價值觀的重點。然而,每當我看到成年人見到孩子時第一句便說「高了,肥了,瘦了,白了,黑了」這些充滿批判態度的話語,我一定毛骨悚然在想:為何不能夠建立更有內容,而非這麼膚淺的對話呢?
若說這些話是出於真正的關心還可以理解,例如慰問瘦了的身形是否因為健康出了問題,或關心地提醒塗夠防曬油,但除此以外,人家有必要聽取沒徵求的意見嗎?你一見到老闆會急不及待審核他的身形膚色嗎?就算不是推銷或公關高手也該知道評價對方外形並非最佳的開場白!對於一句「你瘦了」可以有甚麼回應?若被評價者是刻意減肥,最多是笑着答:「謝謝。」若是不經意地瘦了,亦只能應酬一下答:「是嗎?」最慘是健康出了問題而瘦,本來沒打算公告天下,為回應只好尷尬地打圓場說:「不是吧!是穿了黑色的錯覺而已。」既然這開場白既不討好又沒建設性,那為何總要評論孩子的外表一番才滿意呢,是因為沒話題可說,或是喜歡他們不反駁而錯覺自己有權威,還是將自己被人批評的氣憤發洩到孩子身上呢?
其實現今的孩子從小就被各方的媒體廣告及推銷手法影響,一早已經對樣貌身材髮型服裝有了期望,受盡前所未有的壓力。以前的年代最多只是給雜誌、電視廣告或身邊人影響,不買雜誌不看太多電視便能將情況控制住,但今天就算看網上報紙也會不斷被「彈出來」的廣告轟炸,更何況有了社交網這玩意?若父母和長輩也常在孩子耳邊和眼前展現出外表的重要性,孩子便常為達到那「完美」標準而煩惱,在還未達到那「完美」指標時,自信心一直被打擊。其實如果成年人不當孩子是「次等」社群,見面時可以有很多激勵性的開場白,我亦親身目睹過別人與我女兒有這種對話:「已經開學了?覺得二年級與一年級有何分別?」、「現在在學校最喜歡甚麼活動?」、「暑假去了哪兒玩?」、「聽你媽媽說常游泳,喜歡去哪裏游?」女兒通常都很開心地回答這些問題,感覺別人對她的事情有興趣,答畢後對方亦繼續談相關的話題,就這樣,一個成年人便能與一個小女孩談出一段實質的話來。就像閒時與朋友打網球一樣,無論你開球是多麼的厲害,若對方總是還不了球,這場球賽頓時變得不大好玩吧。
Profile:
曾是一間頂尖美國投資銀行的管理層,科技網創業者,現在選擇做最熱愛的工作:家中一腳踢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