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故事:皮匠授藝女工 復興穿膠花時代

港故事:皮匠授藝女工 復興穿膠花時代

手作工藝向來一代傳一代,時移世易,工業化世界讓上一代的技術失去用武之地,更遑論靠下一代延續。在這個斷層裏,四位年輕皮革職人反過來教導一班媽媽縫紉皮革。他們以「教人以漁,終身受用」作理念,培訓一班低收入家庭主婦,希望她們掌握手做皮革技術改善生活。對於生於斯、長與斯的四子來說,更重要是以從前穿膠花般的家庭輕工業模式,復興香港製造的核心價值。
記者:胡靜雯
攝影:潘志恆

請不要誤會,你不是在閱讀社會服務版,而是一個關於Made in Hong Kong的「溫暖牌」故事。四位皮革職人中,Angus和Manho是社工出身,三年前毅然放棄工作,全職開辦皮革工坊。可是他們依然記掛社區工作,後來遇到同道人Wallace和Geoff,經大埔扶輪社及香港青少年服務處協助下,開始了"TakeCare"這個社區計劃。

人手縫紉 香港製造

談香港製造,實在感慨。七、八十年代的香港都是由家庭式輕工業走過來的,亦是本土的黃金時代。一個媽媽靠穿膠花和縫紉車衣可養活一個家庭,四位八十後男生原來都是這樣長大的。Geoff說:「以前是家庭式作業,媽媽們在家工作,她們亦為此自豪,同時會傳授子女手作工藝,但現在完全是一個斷層。」當香港只剩下金融和零售業時,今天大家好像忘記了真正溫暖牌的質感。Wallace說:「台灣和日本對自家出產而驕傲,香港有多久沒有屬於自己的品牌,同時讓人自豪?」所以他們有一個目標,就是打造一個真正的「香港製造」,同時幫助有需要的人。

一針一線 聯繫親情

每次見到一些由社區組織推動的產品,老實說,產品往往流於意義,外形通常一般。然而,看過TakeCare的產品,我放心了,有購買的衝動,看中Tiffany blue的錢包,用的全是意大利製造的皮革,設計classic。 Angus說媽媽們總是比一般人細心,上手快,手工也近乎完美。時值暑假,媽媽們帶同小朋友到社區中心一起工作,大人與小朋友各有各天地,有時也會在家一起設計皮革用品,親子時間反而多了。
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內地成本不斷上升,香港資源其實從不缺乏,對這四子來說香港製造的核心價值從來都是靠一雙手,要讓人自豪更要增添多一份情。

1/1 Leather Workshop

觀塘駿業里10號業運工業大廈2樓2D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