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股難撈 掀賣殼潮今周兩隻洽賣盤 快譯通老闆:擬出讓大股東地位

工業股難撈 掀賣殼潮
今周兩隻洽賣盤 快譯通老闆:擬出讓大股東地位

【本報訊】生意淡薄,不如賣殼!內地「做廠」環境越來越困難,遇上內地資金南下買殼,殼價炒高至4、5億元,形成一陣工業股賣殼潮,單是今周已有兩隻老牌工業股表示洽賣盤,昨日多隻工業股禾雀亂飛,有工業界代表指賣殼套現原有業務又可繼續經營,確是現市況下「兩利而無弊」的最佳選擇。 
記者:石永樂 周燕芬

本周初,權智(601)公佈磋商賣盤後股價創7年新高,其主席譚偉豪昨接受本報查詢時直言,以往數年公司業績持續表現「麻麻」,現在正探討透過減持公司權益,引入新股東讓公司有轉型發展機會;至於洽商甚麼項目,是否出讓大股東地位,一切在洽商研究中。不過,他強調舊有工業業務仍會繼續運作。

權智主席譚偉豪對於是否出讓大股東地位,他表示一切在洽商研究中。 資料圖片

老牌工業股也「投降」

權智於1988年成立,1993年上市,以快譯通電子辭典最為人熟識,現時是全球最大的電子辭典及掌上資訊電子產品供應商,去年收入3.49億元,虧損8,040萬元。
本周三,萬威國際(167)急升後中途停牌,其後同樣公佈大股東洽商賣盤,昨日復牌再升16%,萬威主要銷售Oregon Scientific (OS)品牌的電子消費產品,其歷史較權智更「悠久」,1988年上市的萬威於1977年成立,至今已有37年歷史。
工業股時有賣盤,上一次高峯期可能是金融海融後,多家業務出現問題的工業股因資不抵債,被迫賣盤收場,但今浪賣殼潮卻不同,就連沒有財政問題的老牌工業股也「投降」。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施榮懷認為,廣東省生產成本持續上升,工人又短缺,新勞動法陸續出台,整體經營環境「麻麻地」,不利港商;加上歐美市場復蘇緩慢,「條數難計得掂」!反而上市殼價值3、4億元,將業務私有化又可以節省上市行政費用。

「靚殼」值5億 套現良機

香港中小型企業商會榮譽會長吳宏斌亦認同,近10年工業出口股盈利大跌,股價亦一直低沉,若企業沒有大發展計劃,對上市融資平台需求不會太大;反而主板一隻「靚殼」價值可以達4、5億元,賣殼可以算是一個「套現好機會」,有錢發展又可減省上市費用,實在是一個「兩利而無弊」的最佳選擇。
不想賣盤,惟有轉型,近年最成功轉型的工業股必要數CEC國際(759),近年轉戰零售,開設「759阿信屋」至街知巷聞;一直從事電腦外殼生產的嘉利國際(1050)早年亦轉型做地產及婚禮服務。
而主要從事紙品貿易、經銷及製造業務的森信紙業(731)昨亦急升37%,市場有傳聞將獲大股東注入零售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