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稱有閱讀障礙的楊導真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替王家衛把脈之餘翻開小津安二郎著作消磨時間,馬上找到所有蛀書蟲視而不見的砂石——題外話,畢生鍾情女同志的他什麼書也不看,偏偏挑了《我是賣豆腐的,所以我只做豆腐》,恐怕可以歸納為某種弗洛伊德閃失,潛意識自作多情和書名惺惺相惜,「我是磨豆腐的,所以我只看別人賣豆腐」,哈哈哈。書裏有一篇《性格與表情》,大談三四十年代荷里活電影,特別表揚壓抑感情的演技,讚完尊福調教的亨利方達,再接再厲為威廉惠勒豎起大拇指:「《忠勇之家》(Mrs. Miniver)的貝蒂.戴維斯在惠勒的鏡頭下,簡直像變了個人似地美麗。」標準影迷一見立即鬼殺咁嘈:「那部戲的主角不是戴維斯,是姬莉亞嘉遜呀,人家當年還憑此片得了一枚奧斯卡!」一九四二年翩然而至的敏尼弗太太我素未謀面,資料顯示香港譯名是《戰雲鵑血》,小津先生這個笑話可鬧得大了——榮登影后寶座的根本不是戴小姐,難怪「變了個人似地美麗」!
同一頁還有另一個錯誤:《香箋淚》原名The Letter,不是The Little。這一齣倒千真萬確由戴維斯領銜主演,港譯《血彈情書》,和文縐縐香噴噴的台譯大異其趣,謝謝偉大的playitagain.info貼上東方戲院廣告,隔了七十多年我們仍舊得知它乃「哀感頑艷緊張寫情藝術名片」,「寫婦人心腸的險狼,甚於《女人女人》,情節佈局曲折奇幻,勝過《再生緣》」。我最咬牙切齒的,是書中三番四次將「劉別謙」寫成「劉.別謙」,彷彿譯者和編者從來沒聽過Lubitsch的大名。